主癥:胃脘痛、脅痛、呃逆嘔吐、脈沈細、舌淡苔黃。
治療:疏肝和胃,降逆止痛。
處方:加味逍遙散(太平惠民合劑方)、柴胡、香附、白芍、木香、枳殼、厚樸、陳皮、川楝子、降香、旋覆花、赭石、半夏、黃連、木瓜、沈香。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
解析:本方用柴胡、白芍、川楝子、木香、香附、陳皮疏肝解郁;土木香、赭石、半夏、黃連、降香、沈香用於降逆止痛;厚樸、枳殼、木瓜和祛濕中藥。肝胃相和,疼痛就會減輕。
2)氣滯血瘀證。
主要癥狀:胃灼熱刺痛,局部疼痛,心下腫塊不按,口渴,發熱,心煩,大便幹燥暗,舌質紫,有瘀斑和瘀點,苔少或黃,脈細澀或弦。
治療:理氣活血,抗癌解毒。
處方:加味通幽湯(脾胃學說),桃仁15g,紅花10g,生地黃30g,生地30g,當歸30g,大黃10g,枳實15g,厚樸15g,法半夏15g。
解析:通幽湯用於治療胃熱氣滯所致的幽門梗阻。生地黃、熟地黃、當歸養血潤燥;桃仁、紅花活血潤燥;大黃、枳實、厚樸用於清熱;升麻和炙甘草用於清濁;白花蛇舌草和白花蛇舌草具有抗癌解毒作用,生姜汁和韭菜汁辛溫散瘀。食譜每日服用1劑,水煎取汁濃縮至300ml,再倒入妻汁、韭菜汁中,分6-8次服用。胃癌氣滯血瘀者,宜啜飲少量茶水。
3)痰氣郁結證。
主要癥狀:胸腹脹氣或隱痛,飲食不暢,甚至惡心,口無味,食欲不振,舌苔白膩,脈滑。
治法:化痰理氣,軟堅散結。
處方:加味傅玄代赭湯(傷寒論)、旋覆花、赭石、生牡蠣、昆布、海藻、木鱉子、僵蠶、龜板、山慈菇、半枝蓮、煆瓦楞子、生半夏、丹參、白花蛇舌草。
分析:旋覆花、赭石、生半夏、降氣化痰、生牡蠣、昆布、海藻、山慈菇、穿山甲、軟堅散結、半枝蓮、首烏、白花蛇舌草、擾癌解毒、木鱉子、僵蠶、祛風解痙、化痰散結。全方不僅減少了胃脘痛,還具有抗癌消腫的作用。
4)胃熱致陰證。
主要癥狀:脘腹灼痛,脘腹嘈雜,厭食惡寒,口幹嗜酒,吐血,潮熱盜汗,手足發熱,心煩失眠,小便黃赤,大便幹燥,舌紅少苔,無苔或灰黑色幹苔,脈數。
治法:滋陰清熱,養胃潤燥。
處方:益胃湯(傷寒論)、西洋參10g(或太子參30g)、麥冬15g、白扁豆15g、生地15g、玉竹15g、姜半夏枝5g、麥芽。
解析:西洋參、生地、玉竹、麥冬養胃養陰;姜半夏、麥芽、烤甘草、竹茹和中江醬。藤梨根清熱解毒,活血消腫。適用於胃陰受損的患者。
5)脾胃虛寒證。
主要癥狀:胃脘隱痛,溫壓,暮吐,或暮吐,面色蒼白,四肢冰冷,乏力,浮腫便溏,舌淡胖有齒痕,苔白滑,脈緩沈或弦細無力。
治療:溫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藥:理中湯(傷寒論、劉賀君子湯)加減,黨參15g,白術10g,幹姜3g,豆蔻仁10g,吳茱萸6g,丁香6g,柿蒂12g,檀香6g,肉桂5g。
加減:疼痛劇烈者,加五靈脂10g,高良姜10g,三棱10g。
分析:黨參、白術、幹姜、豆蔻、吳茱萸、丁香、檀香、肉桂、附子、焦蕎麥、訶子、利濕澀腸、伸筋草、半枝蓮解毒抗癌。
6)氣血兩虛。
主要癥狀:全身無力,心悸氣短,頭暈目眩,面色晦暗,失眠,自汗盜汗,甚至四肢浮腫,舌淡少苔,脈沈弱。
治療:益氣養血。
處方:八珍湯(丹溪心法)、黃芪30g、黨參30g、白術10g、茯苓10g、當歸10g、熟地12g、白芍15g、紫河車10g、黃精10g。
加減:大便發黑者加白芨12g、廚土(布袋)15g。
解析: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當歸、熟地黃、白芍、紫河車、黃精、阿膠等。滋陰養血,白花蛇舌草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