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失業的壹個來源是工資剛性,即工資無法調整到勞動力市場供給等於需求的水平,從而消除失業。本章第壹節中的圖16-2(b)已經解釋了沒有彈性的工資如何,即工資剛性如何導致失業,這裏只解釋了非自願失業。因為結構性失業和非自願性失業會重疊和重合,所以圖表也可以解釋結構性失業。在剛性工資的情況下,工人失業不是因為他們積極尋找最適合他們個人技能的工作,而是因為願意工作的人數和可提供的工作數量之間存在根本性的不匹配。在目前的工資水平下,勞動力供給數量超過勞動力需求,所以許多工人只是等待招聘。
既然工資剛性是結構性失業的壹個來源,那麽工資剛性的原因是什麽?西方學者給出了三個理由:最低工資法、有效率的工資和工會的壟斷權力。前兩個解釋如下。
為了減少貧困和收入不平等,壹些國家相繼頒布了最低工資法案。以美國為例。1938年,美國政府通過了該國的最低工資法《公平勞動標準法案》。這個法案規定的最低工資壹般是制造業平均工資的30%~50%,現在是每小時7.25美元。對於大多數工人來說,最低工資約束不起作用,因為他們的時薪高於這個最低水平。但是對於壹些工人來說,特別是沒有技能的工人和沒有經驗的工人,最低工資將他們的工資提高到均衡水平以上。因此,最低工資降低了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在美國,最低工資經常是壹個政治辯論話題。
效率工資理論認為高工資使工人更有生產力。工資對勞動者效率的影響可以解釋為,盡管存在勞動力供給過剩,但企業不能降工資,因為降工資雖然降低了企業的工資總額,但也會降低勞動者的生產率和企業利潤。
西方學者提出了各種理論來解釋工資如何影響工人的生產率。壹種理論認為高工資減少了勞動力的流動。現實中,員工辭職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接受其他企業更好的職位,轉行或者跳槽。企業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越高,勞動者留在企業的動力就越大。企業通過支付高額工資來降低工人辭職的頻率,既減少了雇傭和培訓新工人的時間和金錢,又保證了企業各項業務工作的連續性。另壹種理論認為高工資提高了工人的努力。壹般來說,企業不可能完全監督員工的努力,員工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努力。員工可以選擇努力工作,也可以選擇偷懶,冒著被發現和解雇的風險。這是微觀經濟學提出的道德風險的壹個例子。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通過支付高工資來降低道德風險。工資越高,工人被解雇的成本就越高。通過支付高額工資,企業可以鼓勵更多的員工不偷懶,從而提高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