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工業文明自產生以來就因其弊端而成為許多思想家反思和批判的對象。生態文明的選擇可以說是人類對灰色文明泛濫和惡果的積極反思和崇尚綠色所激發的積極實踐,極大地拓展了人類文明的含義和內容。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自然的。人不能選擇脫離自然的道路,只能選擇有利於自身發展的與自然的關系。在人的能力空前提高的今天,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的價值觀、生活方式、社會關系等諸多因素的和諧。生態文明發展到今天,不能不說人類為有效遏制生態危機,重建壹個能讓子孫後代永遠發展的綠色家園做了巨大的嘗試。人類要尊重自己,首先要尊重自然。生態文明提供的基本理念是全球生態環境系統的整體理念,是系統中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理念。通過破壞自然界的生物種群來滿足人類無節制的需求,只能導致整個生態環境資源的破壞和枯竭,最終危及人類自身。
生態文明要求人類重新認識自己與自然的關系。從自然的角度看,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平等的,不是主人與奴隸的關系,更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在評估自然物種的非經濟價值時,應該承認物種有自己的自然生存權。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人類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井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自然的壹部分。人類的價值觀不能只是以人為終極目標,人類的功利和幸福不能超越自然所見。只有在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前提下,人類才能獲得真正持續健康的功利和幸福。但是,功利和幸福的定義及其程度是由人的價值觀決定的。生態文明的倫理基礎是維持地球生態環境系統的正常運轉,保護自然生態的良好狀態。人類所有其他行為首先必須建立在遵守這壹道德原則的基礎上。重新學習生活在地球上的藝術,生態優先於壹切,告別傳統唯物主義,這是生態文明條件下生態倫理的主題。生態文明是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發展的結構理論將生態環境資源作為社會結構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政治、文化“三場”框架中增加了“生態環境”,建立了“四場”的總體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