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既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反映社會文化,富有想象力,語言有節奏有韻律。傳統詩歌往往對結構格式有壹定的要求。詩歌的特點是不僅可讀,而且適合背誦或結合其他藝術形式表演。詩歌常常運用特定的意象和手法,使詞語具有除表面意義之外的另壹層含義,或者喚起情感。
1,詩歌的節奏
傳統的詩歌被稱為韻文,其獨特的結構、節奏和韻律不同於散文。歐洲語言中的單詞和音節不同,所以西方詩歌也特別註重單詞的節奏。自希臘時代以來,許多詩歌都是由格律組成的,如抑揚格或抑揚格。在中國,因為漢語單詞可以由兩個或三個單詞組成,例如,壹首七句詩通常可以分為“四,三”或“二,二,三”短語。因為這個特點,每個樂句自然形成壹個短暫的停頓,形成了中國詩歌特有的節奏感。
2.詩歌的節奏
西方和中國的詩歌都註重詞的音韻,經常用韻腳聯想句尾。漢語本身就有平仄的區別,所以很多詩歌對詞的聲調都有壹定的格式要求,叫做格律。
3.詩歌的結構
傳統詩詞對每句話的字節數和句數都有壹定的格式要求。它用工整的句子或不規則的長短句來達到節奏的美感,如西方的十四行詩,中國的現代詩用五言絕句和七言律詩。
4、詩歌的技巧
詩歌往往運用詞、句、段的組合來賦予意義層次性和關聯性,還通過對仗、排比、疊字疊句等手法來表達美感。韻律和節奏不僅能創造音樂效果,還能實現聯想和歌唱的功能。
在內容上,詩歌常常運用比喻、隱喻、轉喻等“詩性語言”的文體手法來暗示壹些言語之外的含義,通過景物的描寫來增強想象力,甚至創造出兩種不同的相互輝映的意象,為詩歌留下了多樣而自由的闡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