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知道什麽是中國傳統美德之前,我們應該回答的問題是: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麽重視道德倫理建設?其實這關系到如何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我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概括為:以天為根,以人為本,以德為先,以和為貴。
1,以天為根
“以天為根”強調天地是生命之本,也就是說包括人在內的萬物之性,都是天地賦予並生成的,這就是所謂的“天命之性”(中庸)。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天地”各有德性。天地大德生命(《周易》)、天地之心(《禮記·李雲》)、仁天之心(《董仲舒春秋徐雨》)、仁忠信、樂不倦、善心,此天王也(《孟子·高子上》)。也是禮記三書(《荀子禮記》)。壹句話,天地的本質是“生”、“仁”、“義”、“禮”。是忠,是誠,是孝。
2、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就是多層次意義上的以人為本。具體來說,“以人為本”這個命題其實需要明確幾個問題。首先是以人為本,不以其他存在物為基礎,也不以自然和神靈為基礎。比如“子不談與神之惑”(《論語》),“道在帝前”(《老子》第四章),“神為鬼神之帝”(壹代宗師莊子),“神有靈”(《老子》第三十九章)。二是基於人事,而非鬼神。比如“為民之義,遠離鬼神”(《論語·永業》)。
3、“以德為重”是強調源於人的“良知”的美德建設。正是“以天為根”和“以人為本”特征的存在,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主體的儒家文化,關註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關系”的“倫理”取向和“道德”要求。所以,以倫理為本位,自然成為儒家文化“以天為根”、“以人為本”的重點。講究心性,修身養性,率性而為,修身養性,親民止於至善。總之,重視人文教育,重視人類文化成就,重視人與自然的統壹,從邏輯上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壹切“道德”建設工作。當然,這種“德”的建構是根據中國傳統社會的現實實施的。
4.和諧是最重要的
“和為貴”就是壹切關系的取向都必須是“和”,以“和”為根本目的。“和者,能成天下之道”(《中庸》)。中國傳統文明實際上非常重視的,體現在“耦合文明”和“和諧文明”兩大文明中。耦合文明解決和諧問題,和諧文明解決和諧問題。壹句話,就是“和”。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身心都應該和諧相處。中華傳統美德的壹切美德,都是為了達到“和”“和”的目的。又叫“和為貴,天道之位,萬物之育”(《中庸》),“禮,和也”(《論語》),“和天地,和日月,和四時,和鬼神”(《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