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巴洛克建築仍然保留在哈爾濱、武漢、北京和其他許多城市。目前,中國最大、最完整的巴洛克建築群位於哈爾濱道外區。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導師傅說,“中國巴洛克”這個名字最初是由日本學者西澤泰彥提出的。巴洛克建築藝術是17世紀興起於意大利的壹種藝術風格。其特點是外觀自由,色彩強烈,裝飾豐富,雕刻細致,經常穿插曲面和橢圓形空間。簡而言之,“中國巴洛克”就是中國的“巴洛克”,即在中國形成的具有巴洛克風格的中國建築。
在道外區靖宇街壹側南頭道街113號,壹棟現在是凈化醫院的建築,是中國巴洛克風格的典型代表。該建築建於1920,為磚混結構,通體覆以石膏制成的浮雕裝飾。建築采用L型平面,正門位於靖宇街與南頭道街交叉口,兩側有兩根雙斜柱,是西式愛奧尼亞柱頭與中式鼓座柱基礎的結合。入口正上方的額頭廣場,蝙蝠和祥雲的圖案栩栩如生。再往上,兩個飾有中國結圖案的單斜柱延伸至拱門券處。在單斜柱和拱券圍成的區域,凈化院的牌匾被精雕細刻的菊花浮雕所環繞。
傅說,中國巴洛克建築在裝飾上有三個特點。首先,中國建築的拱門、臺階和欄桿與西方建築的圓柱和山花交織在壹起。比如凈化醫院的西柱,加上中國的鬥拱,把西方的古典柱變形。柱子是西方的,但裝修是中國的,這是西方建築所沒有的。其次,浮雕裝飾用植物和花卉來表達吉祥、富貴、多子的文化內涵。比如葡萄、石榴象征多子(種)孫,牡丹、梅花、荷花、海棠象征富貴吉祥,裝有各種植物的大花籃象征豐收。壹座中國巴洛克建築甚至用壹根樹根在墻的浮雕上長出兩根樹枝,同時結出石榴和桃子,充分體現了當時人民多子多福、興旺長壽的樸素願望。第三,使用象征福祿幸福的動物圖案,如蝙蝠、鹿、鶴等。我們所能看到的女兒墻上的浮雕圖案是壹只梅花鹿站在壹棵松樹下,象征著福祿長壽。此外,有些裝飾甚至直接使用銅錢,表達樓主期盼財源滾滾的心願。
另壹方面,在結構上,這些中國的巴洛克式建築在西方建築的立面後面,幾乎都采用了中國的四合院。往往幾棟樓形成壹個獨立的院落,院落有門道。進或進,便是通過門道進入豁然開朗的庭院。在大院裏,遊廊欄桿和雕刻精美的過梁給人壹種獨特的開洞感覺。幾組庭院經常壹起形成壹個街區。
如今走在哈爾濱道外區靖宇街,仿佛進入了壹個中國巴洛克建築的集中展示窗口。興大興超市、京宇典當行、亨得利眼鏡店、小月、新壹代眼鏡店、銀津老照相館、老鼎豐、羅達新舊市場、馬克威商業大廈...經過歲月的侵蝕,很多建築都“老”了,但透過其破損的外表,仍不難想象其高貴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