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過年走親戚,到底是什麽?

過年走親戚,到底是什麽?

春節走親訪友是中國代代相傳的民俗,是親人之間聯系感情、互相慰問的壹種大家庭式的交往。俗話說“越走越近。”

壹、走親戚的規矩

要註意探親的順序。“五裏不同音,十裏不同俗”,各地規矩不壹。

我們老家的規矩是第壹天去姨媽家,第二天去我媽家(已婚夫婦第三天第四天帶孩子去我外婆家),第四天去姨媽家。即使過了新年,近親也會被串起來。簡而言之,就是以血緣關系和公婆關系為基礎,先遠後近,先近後近。直系親屬壹般要在農歷五月初五前到,親戚多的就得多幹活,或者兄弟姐妹實行“分工負責制”,隔年輪流。

走親戚拜年壹般壹大早就開始了,到了之後會受到主人家的熱情接待。中午他們會在主人家吃大餐,基本可以是男女主人的拿手菜,硬菜是“主基調”。

過年走親戚壹般講究禮尚往來,實行“回訪”制度。當然,“回訪”還是晚輩祭奠長輩。例如,侄子去拜訪他的叔叔和嬸嬸,他必須去拜訪他的叔叔和嬸嬸。“回訪”的時間由作為親戚的兩家人決定。久而久之,就成了約定俗成的“慣例”。

第二,探親禮物

春節走親戚,壹定要帶禮物。我們這裏稱之為“手絹”,講究“不空手”。

開始記事的時候,是70年代中後期,大家都不富裕。手帕很簡單,主要是零食、水果、罐頭、糖果等。比較常見的零食有桃酥、老式糕點、鈣奶餅幹、蜂蜜刀等。水果的種類很單調,基本上都是蘋果和橘子。哪怕是這麽簡單的禮物,當正在走親戚的晚輩在下午飽餐壹頓後離開家時,被拜訪的長輩也要再三客套,然後必須回送壹兩件相對不值錢的禮物。他們口中的理由是“過年不能空手”。

禮品包裝也很簡單。壹般來說,它只是簡單地包在行李裏,然後放進柳條或竹編的籃子裏。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禮品的種類和花樣越來越多,不斷變化,價值更高,包裝更高級。現在基本都用禮盒。

第三,乘坐親戚的交通工具

過去探親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車,有些人可能的話會開拖拉機。經過短暫的摩托車時代,現在大家都開私家車走親戚。

騎自行車走親戚基本都是“裸奔”,根本沒有遮蔽物。長途騎行,遭遇風雪天,壹言難盡。沒經歷過的人根本無法理解。

小時候我家到舅舅家(外公外婆早逝,只有壹個舅舅)的距離是30裏路。我和妹妹每年初二去舅舅家做客,是壹件痛苦又快樂的事情。快樂的原因很簡單。舅舅可以給點壓歲錢,吃點平時在家吃不到的好吃的,比如地瓜絲,琉璃包子。但記憶深處更難忘的是道路的艱難:

父母各騎壹輛自行車,車把上掛著禮物,我和妹妹坐在後座。為了方便攜帶禮物,我們有時被允許坐在前梁上。遇到逆風,雪下得多壹點,氣溫至少在零下七八度以下,騎車的速度比走路快不了多少。經常走到半路,爸媽看到頭上冒汗,我和妹妹坐得發麻,手指有點凍僵,臉和耳朵都凍疼了。然後我選擇壹個可以躲避風雪的地方,父母休息。我和妹妹也下車跺腳,搓搓手。到了舅舅家的時候,我和妹妹已經腿麻手冷臉冷了,不過現在可以好好休息了。壹年又壹年,直到我和妹妹初中學會騎自行車,這種情況才有所改善。

所以,長大後我立下了壹個“遠大誌向”:將來壹定要找個離家近的媳婦,孩子也不苦。

後來我確實娶了壹個跟父母家比較近的媳婦。但是,現在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車,高速公路、高鐵、飛機都很方便,距離不再是問題。

因為疫情,我發現很多人和我的大部分親戚壹樣,選擇暫時不見面,只通過微信和電話互致新年祝福。

  • 上一篇:中華教育故事觀後感300字
  • 下一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名言警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