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主要內容是:仁、義、禮、智、信。
1、“仁”,是指同情、關心和愛護這樣的心態,即“仁愛之心”。
關於“仁”,最早出自《尚書》。《尚書》中說:“克寬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說當年商湯用寬恕仁愛之德,明信於天下的百姓。“仁”最早的涵義是“親人”的意思,隨著歷史演變,“仁”的涵義得到了進壹步擴展,由“親人”發展到了“愛人”。
孔子曾說過:“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裏“仁”已成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為了維護“仁”,可以“殺身”,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維護這壹道德理念。
由此可見,在“仁”的情感範圍由家族擴展到社會的同時,“仁”的道德內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進壹步豐富和提升,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第壹要素。
2、“義”,是指正當、正直和道義這樣的氣節,即“正義之氣”。
孟子非常推崇“義”德,說要“舍生取義”。“殺身”和“舍生”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說明孟子是把“義”和“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來認識的。
我們講中華傳統美德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大要素,通常也簡化成“仁義道德”,可見,在這五大要素裏最重要的是“仁”和“義”兩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兩大要素。
3、“禮”,是指禮儀、禮貌和禮節這樣的規矩,即“禮儀之規”。
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提出了“禮儀廉恥,國之四維”的治國理念,把“禮”放在道德規範之首,表明“禮”已經由原來的壹種習俗和儀式逐步地規範為壹種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升華為治國的四大要素之首。
中國人向來把“禮”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禮儀之邦來表明我們是文明的,不講禮儀是不文明的。由此可見,“禮”在中華傳統美德中同樣有著重要位置。
4、“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惡和知己識人這樣的能力,即“智謀之力”。
孔子曰:“君子道有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慮,勇者不懼。”
孔子、孟子在繼承和發展唐堯、禹舜、商湯等關於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是非、認識善惡這樣的聰穎、智慧思想的基礎上,豐富了“智”的具體思想內容,提升了“智”作為壹種道德要求在道德規範中的地位,使之成為壹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新的道德概念和價值取向,成為對人們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質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之壹。
5、“信”,是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這樣的品行,即“誠信之品”。
“信”不是簡單的誠實,信用才是“信”最基本的內涵。“信”不僅要求人們在自己的行為上要誠實和守信,同時也反映出人們對某壹個事物、某壹種理念認識上的堅定可靠,反映出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相互信賴的關系。
《尚書》寫道:“信用昭明於天下”。《詩經》裏面有壹句非常有名的成語叫“信誓旦旦”。像這樣壹種對“信”的認識、對“信”的提倡、對“信”的崇拜,從古至今像壹棵常青樹壹樣存活於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思想文化沃土中,說明“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歷來被人們所肯定、所推廣。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