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閥政治與皇權政治的區別在於,門閥政治下,門閥士族可以與皇權在實際意義上平起平坐,也就是所謂的“王與馬,* * *天下”。這和外戚、大臣、太監的獨裁是不同的。外戚和宦官的權力仍然是皇權和帝國政治。士紳的權力來自於士紳本身。
東晉門閥政治的形成主要有三個條件:
成熟的、強大的、有影響力的士紳,沒落的具有壹定號召力的皇權,外部的民族矛盾非常尖銳。如果這三個條件中有壹個發生變化,就壹定會改變閘閥的政治。失去第壹個條件,壹定會誘發司馬皇權的自我膨脹。
前兩個條件的喪失,足以促使東晉朝廷改姓,從而使門閥政治成為新的皇權政治(劉裕);即使第三個條件不存在,江左政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歷史理由,門閥政治也就不言而喻了。
門閥政治是由士紳和皇權統治的,是皇權政治在壹定條件下的壹種變態。它的存在是暫時的。它來源於帝國政治,最終又屬於帝國政治。嚴格來說,門閥政治只存在於江左的東晉。
東晉門閥政治的演變及其特點:
東晉的門閥政治,始於“王與馬* * *天下”。《大官人》中的世族依次為王瑯琊、於穎川、龍康桓、謝辰君、王泰元。太原王之前,統治氏族要麽瓜分上遊組成陜西,要麽掌握壹支軍隊(如北府兵)。太原王氏兩大分支分別依附於皇權和相對權,最終同歸於盡。
門閥政治下,士紳門閥竭力維持門閥之間的平衡和門閥與皇權之間的平衡。他們最大的學問就是不允許皇權壓制門閥,也不允許有門閥代替皇權。所以,當王敦第壹次反對金帝重用劉魁、刁協、戴源鎮壓士族時,士族們並沒有反對,王導甚至向中央通報了。
王敦第二次揭竿而起,企圖篡位時,士族反對。同樣,方頭大敗後,桓溫在Iho的事情上表明了立場,士族並不反對有軍事優勢的桓溫,因為他們還占據著政治優勢;當桓溫試圖通過簡文帝的遺詔時,遭到了士紳們的壹致反對。
門閥政治下,士紳們力求平衡。把北伐大業當作提高社會地位的籌碼,這是門閥政治的反面。但也要看到,正是因為這種平衡,與江北連年戰亂相比,江左政權自王敦、蘇軍叛亂以來,維持了70多年的和平,這是門閥政治的積極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