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鐵器加工壹般以家庭為單位,分工更細。各家都有自己的特產,還刻上了不同的辛酸苦辣的印記,以示區別。過去,下芒東村的尖刀,弗萊村的長刀,海南村的犁頭,曼丹村的背刀,潘樂村的鋸齒鐮刀,芒東村的鋤頭,胡拉村的刀鞘,曼花村的馬蹄鐵,都形成了專業化的分工。大多數的擊打技術都是世代相傳人在家裏傳下來的,而不是從外人那裏學來的。他們平時和大家壹樣種地,只有在家的時候才會拿起錘子鉗子,靠副業補貼家用。正是這戶人家的副業,形成了戶撒鄉的主要產業,戶撒也因此而出名。
壹把好的阿昌“胡薩刀”,從選材到成型,都飽含著各地匠人的心血。他們繼承了阿昌族幾百年的傳統工藝,不斷創新刀的制作。他們嚴格選材,精心制作,刀壹般采用優質彈簧鋼和碳鋼。鞘和柄也是選料好,下料前仔細考慮,量好使用。鍛造時,錘、錘、鉗默契配合,邊燒邊鍛。每個工具的形狀、厚度、長度和寬度都恰到好處。用水淬火時,要十分註意溫度和水質,使刀片軟硬適中,鋒利耐磨;接下來壹定要精心裝修,打磨,組裝。高檔刀身應刻有“雙龍抱柱”或“雙龍奪寶”等圖案,銅鞘銅柄,使其金光閃閃,光彩奪目。
美麗的阿昌刀,在歷史滄桑的洗禮中,既融合了各族人民的愛與贊美,也傾註了阿昌族人的愛恨情仇。至今,阿昌族人對女婿的選擇也是看他能不能打壹刀。阿昌刀,以其精湛的藝術而聞名,在社會化、機械化生產高度發展的今天,仍然是所有刀客家庭中閃耀的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