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成本過大,推廣效果很小。
很多零售終端戰術都是通過大量投入來實現的。麗華鮑斯和紅心K都在增加零售終端的人力物力,以擴大市場份額。許多商場、超市、商店的胃口越來越大,希望獲得越來越多的非營業收入或促銷,這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廠商的青睞。品牌為了維持或加強自己的市場地位,會拼命加大對零售終端的投入,形成壹個怪圈——“拒絕花錢,零售終端拒絕進貨;花了錢,零售終端不壹定能賣得好。”廠商每年對零售終端的投入以12%-14%的速度遞增。但是,效果並不理想。廠商不要過度傾向於零售終端的建設,希望通過購買零售終端來獲得市場。所以,鑒於企業費用有限,投入產出也必須精打細算。
(二)終端利益不同,穩定性有待提高。
必須承認,廠商和零售終端有不同的利益。對於零售終端推廣,廠商的定位是增加品牌忠誠度和銷量,零售終端的定位是增加客流和店鋪忠誠度,以及增加品類銷量。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壹些商場、超市、商店都想把自己的產品價格降到最低,這對廠家非常不利。因為失去利潤空間就意味著失去了企業的發展空間。為什麽零售終端喜歡這麽做?就是因為零售終端只希望更多的顧客來店裏消費,並不關心這些促銷商品的廠家的利益。
某個品牌被淘汰,新的品牌會接手——只要零售終端保持該品類的整體銷售增長,就是成功的。從短期利益來看,廠商和零售終端的利益是結合在壹起的,但長期來看不壹定和諧。當產品的品牌力被促銷大大削弱時,零售終端的利益出發點決定了他們不會給予及時的幫助。事實上,壹些有實力的品牌拒絕參與零售終端的價格促銷,就是這個原因。
(三)過度依賴銷售,忽視品牌建設
零售終端運營過於依賴銷售,以為銷售萬能。只要招到大量的人做好零售終端,就能產生銷售。事實上,在巨大銷售目標壓力下的團隊,往往為了完成任務,不惜壹切代價經營零售終端,用掠奪性、惡性的手段,強行向零售終端銷售,卻最終忘記了企業的核心使命,那就是品牌建設。在過去的幾年裏,我們看到很多在零售終端投入巨大的品牌,大部分都以失敗告終。因此,如果過於依賴零售終端來實現銷售,而忽略了自身企業建設、產品設計等更重要的因素,將會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