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技術條件下的戰場空間,在極短的時間內,沒有高度自動化的指揮控制手段,很難對各種作戰力量和模式進行有效指揮,充分發揮整體威力。例如,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在海灣建立的戰區自動化指揮系統通過通信衛星和地面通信設備形成通信網絡,與五角大樓、中央總部和參戰國軍隊的指揮系統融為壹體。美軍中央總部每天協調30多個國家78萬人的各種作戰行動。指揮協調來自12個國家的40多個型號的2000多架飛機,從數十個機場和多艘航母上起飛,* * *出動1100000余架次,轟炸伊拉克境內數千個目標。僅每日發布的“空襲任務程序”就長達700多頁,整個戰爭期間處理的軍事信息達數千萬字,相當可觀。這完全得益於其先進的指揮自動化系統。
伊拉克戰爭是美國的壹場信息化戰爭。以信息技術和信息環境為基礎,將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和電子戰系統與數字化設備集成,實現軍兵種間信息資源共享和作戰信息及時交換。大大提高了指揮員指揮作戰的能力。
同樣,從馬島戰爭中英國擊沈阿根廷唯壹壹艘萬噸級巡洋艦的過程,也可以看出指揮自動化系統的巨大作用。當美國偵察衛星發現阿根廷巡洋艦“貝格拉諾將軍”號在馬島附近行駛時,及時向英國特遣部隊提供了這壹信息。艦隊立即制定了摧毀巡洋艦的作戰計劃,並提交給英國戰時內閣。戰時內閣批準了這壹計劃,任務交給了已經在艦旁的英國核動力潛艇“征服者”號。“征服者”號隨即發射兩枚魚雷,將“貝爾格拉諾”號葬身海底。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戰爭發生在海上,但情報來自天上的偵察衛星。戰鬥是在南半球打的,命令也確實是從北半球發出的。信息從空中到地面,從東到西,從南半球到北半球,多次傳遞。這壹切僅靠感官是無法仔細檢查和控制的,必須依靠自動化手段來執行命令。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指揮控制自動化是高技術戰爭的必然要求。沒有指揮控制自動化,高技術戰爭就無法進行。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指揮控制自動化就沒有高技術戰爭,這也是指揮控制自動化成為高技術戰爭特征的重要原因。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偵察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軍事C4ISR系統的建立,使軍事指揮自動化成為可能。C4ISR系統(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監視和情報)緊密結合,幫助指揮員做出正確的決策和指揮。而且它就像“粘合劑”,在戰場上形成各種力量的整體,使作戰能力倍增。因此,人們通常稱C4ISR系統為“力量倍增器”。有人實現了陸軍指揮控制自動化,這是繼航母、核武器之後的“第三次軍事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