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1、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構成要素,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的互補***生,才最終形成了富有活力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不斷取得勝利。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也有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時俱進、長葆活力。
2、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於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擴展資料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壹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
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中華傳統文化即是先秦時期以儒家學說為代表的關於對人、對社會的認識,以及對社會行為規範的追求,即“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者們強調“禮”,追求“禮”,即是要樹立壹種人類社會***同的價值觀,用以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古“文”字是指紋理、花紋之意。後來發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稱為“文”。文明壹詞就是“文”的延續。“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戰國時期兼並戰爭比春秋時更為激烈和頻繁,規模也更大。到公元前222年,秦攻遼東,滅齊,中國統壹,這期間又是兩百多年,孔孟思想雖沒有滅跡,但也少有人傳承了。尤其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對這些思想的傳承無疑是壹個很大的打擊。
到宋朝,公元後1150年左右,朱熹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發現了儒、道、佛之學的破綻,於是專心儒學,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後人稱為程朱理學。
他在本土儒道與董仲舒陰陽五行理論的基礎上,融合外來的佛教,實現了最早的洋為中用,是“理”學的集大成者,是中國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壹。
他的學術思想博大精深,然而在中國元明清三代,統治階級的階級利益把朱學扭曲鞏固起來,作為在上層建築領域實行政治文化專制的理論依據,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壹定的阻礙作用。
1919年的“五四運動”,乃是反對封建文化的新文化運動,壹方面是企盼與要求自由、理性、法治與民主的實現與發展,另壹方面則是全盤性反傳統的興起與泛濫。
直到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仍然有全盤西化的思想在存在。直到現在,仍有不少人斥儒學、佛教、道教為封建糟粕,以為只有“科學”才能強國、才能救國。
百度百科-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