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閣
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亭是壹種中國傳統建築,源於周代。多建於路旁,供行人休息、乘涼或觀景用亭壹般為開敞性結構,沒有圍墻,頂部可分為六角、八角、圓形等多種形狀。造型輕巧,選材不拘,布設靈活而被廣泛應用在園林建築之中。
蘭亭位於浙江紹興蘭亭鎮蘭渚山下,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壹塊聖地。現存蘭亭為清代重建,布局以曲水流觴為中心,四周環繞著鵝池,鵝池亭,流觴亭、小蘭亭、玉碑亭喚汪、墨華亭、右軍祠等建築精巧古樸,是不可多得的園林傑作。
鵝池亭為壹三角亭,內有壹石碑,上刻 鵝池、二字,鵝、字鐵劃銀鉤,傳為王羲之親書; 池、字則是其子王獻之補寫。壹碑二字,父子合璧,鄉人傳為美談。為壹四角碑亭,內有康熙帝禦筆 蘭亭、二大字的石碑。愛晚亭位於湖南省嶽麓山下清風峽中,始建於1792年,名字來源於杜牧的七言絕句《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醉翁亭位於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瑯琊山旁,始建於北宋慶歷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壹歐陽修命名並撰《醉翁亭記》壹文而聞名遐邇。
牌坊
牌坊來源於由表柱連成的大門即“烏頭門”它的直接譜系可以追溯到唐、宋裏坊的坊門。唐代,我國城市都采用裏坊制,城內被縱橫交錯的棋盤式道路劃分成若幹塊方形居民區,這些居民區,唐代稱穗蔽為“坊”。
坊是居民居住區的基本單位,“坊”與“坊”之間有墻相隔,坊墻中央設有門,以便通行和族仔,稱為坊門。後來因為門沒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剩下現在這種形式,於是老百姓逐漸稱這種坊門為牌坊。
每壹座牌坊都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象征意義,而這些內涵和象征主要通過牌坊上雕刻彩繪的各種圖案花紋用隱喻手法表現出來的。另外牌坊還有“坊眼”。為的就是表明這座牌坊的建造對象和建造原因,否則就失去了建造的意 門龍 義和價值。這都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人們的人生理念及封建禮教、傳統道德觀念的集中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