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壹個持續的過程,教育的內容是為了適應現代人的發展,教育的方法也總是處於更新變化的過程中,這是毋庸置疑的。雖然教育學在中國還不是壹門獨立的學科,但中國有著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他的教育理念源遠流長。今天,我們追求理想教育,渴望“詩意地生活”,提倡“優化教學”(巴班斯基),提倡以人為本的教育和素質教育。這些幾乎都可以在遠至先秦的百家學說中找到。這些思想,時隔多年仍在閃耀,仍在為當代教育教學註入新鮮血液,帶來許多深刻而重要的啟示。
壹,“天人合壹”中的人文思想
古代教育思想以“天人合壹”為最高境界。易經說,“天道強大,君子自強不息”。這裏的“天”是宇宙中最高的抽象本體,也是壹切價值的源泉。從天人關系到人與教育的關系,《中庸》作了最籠統的表述:“天命即自然,率性即道,修養即教。”這些句子清晰地勾勒出傳統教育哲學的基本脈絡。
“人是天地之心。”(《禮記·李雲》)人要“敬業”“知性”,這樣才能達到天人合壹的最高境界。傳統教育講究德育和人心。孟子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發展成為以自省、反身為特征的心性修養理論。到了宋明儒學,“知性”和“正義”成為理學家身心生活研究的指導思想。王守仁說,“對這個的渴望是純粹自然的。”。就是非常重視初心的作用。
雖然傳統教育思想缺乏嚴密完整的理論體系,比如,當今教育所倡導的“人性化”教育理念或隱或顯地貫穿於傳統教育思想之中。從外在規範到人們內心深處尋求意義,重視人的生命價值和存在價值。註重人與人、人與物的和諧是傳統教育思想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二、“開胸”、“聖人氣象”的教育境界。
傳統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聖賢。這種人不僅能抵制自我否定,還能幫助別人,幫助世界。中國的思想家、道德家大多自詡為“聖人”的接班人,所以道德修養成為古代教育的核心和目的。《大學》說:“大學之道,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韓愈以“正統”繼承者自居,宋明理學家向往“孔顏之樂”,“處處彰顯聖人之氣”。他們還強調正直和道德的培養,主張決心和自制相結合,以“為世界和人民謀生”的理想和抱負磨礪自己。這種教育的理想目標往往與倫理相結合,但前者的思想境界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