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差異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差異

西方哲學從古希臘開始就強調二分法。個人是核心,理性和鬥爭是主要表現。中國古代哲學強調人與自然的完美和諧。以集體、社會、家庭為核心。強調整體與和諧。隨著當今社會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東西方哲學思想的接觸日益加劇,其表現也是方方面面的。天人合壹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根本觀點之壹,天、地、人在本質上是對應的。易經強調“天、地、人”三種才能,把人放在中心位置,可見人的重要性。天之道在於“萬物之始”,地之道在於“萬物之造”,人之道在於“萬物之造”。所以,天、地、人各有各的方式,但又相互照應,相互關聯。天地之道是生成,人之道是實現。“天人合壹”是天人感應關系。這是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其他所有的思維方式都來源於這個體系。儒釋道的思想體系也離不開天人合壹。儒家認為,天是壹個道德概念,人通過實踐來尋求自己的道德。佛教禪宗認為,人性即佛性,欲念不實,即“色空,色為色”,“菩提無樹無鏡,臺無壹物。”從某種角度來說,有點類似於道家的“順其自然”。道教認為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壹部分。所以“天人合壹”因為這麽多條條框框,人脫離了自然的本性,變得脫離自然。所以,為了達到人與自然的統壹,我們必須拋棄那些條款,釋放我們所有的人性,完全融入自然。達到與世間萬物合壹的境界。中國哲學總體上缺乏對事物的認知興趣和宗教信仰,而更註重張揚人類對事物和本質的直覺智慧。所以中國的哲學更多的是關於人生的智慧,而不是對微觀世界的探索。中國哲學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識,超越現實。超越的根源也是發自內心的,是發自內心的超越,而不是基於某個具體事物的超越。所以,中國的哲學在追求內在超越的同時,不需要外在的施舍,也不需要脫離現實的社會。比如人要說天國,那是在人的心裏,不是在另壹個世界。

西方哲學最早提出“水是萬物之源”的命題。我們不需要深究這個命題的正確性,但同時提出了另壹個問題,“萬物是由什麽構成的?”此後,西方哲學的方向壹直是微觀世界。這影響了他們認識事物的習慣——從微觀到整體。中世紀的西方哲學變成了宗教和哲學。當時的哲學是為基督教服務的,所以很多科學錯誤變得根深蒂固。布魯諾為科學殉難就是壹個小例子。但由於對微觀世界的追求,在學習哲學的同時,物理學等自然科學也有了長遠的發展。文藝復興之後,對宗教的懷疑越來越頻繁。更加關註現實,反對專制和集權,要求思想解放和自由。這之後的哲學更加理性、邏輯和公理化。通過物質觀二元論挑戰無神論等信仰。自19世紀以來,哲學面臨了更多的問題,包括社會、政治、經濟、科學、邏輯等等。它有多元化的哲學。

總之,西方哲學從希臘哲學開始就註重對世界和人的探索。雖然中間受基督教神學控制,但基督教本身是受西方哲學影響的,所以裏面的哲學也是民主科學的。而中國的哲學從壹開始就強調人的修養,更多的是從人的內在開始修行。所以中國哲學對世界的認識也是從人開始的,是從人類修養的角度去認識和探索世界。

那麽,我們說同樣的話: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雖然有明顯的差異,但作為哲學思想,它們有互補的統壹性。從歐洲幾何的觀點來看,平面的兩邊是沒有區別的,也就是陰陽。但如果這個面是自流變的,就會表現出陰陽兩種屬性,讓相反的流變再次變得壹致。另壹方面,具體事物和壹切事物之間存在著差異和對立,即陰陽。道在萬物中所表現出來的超然和諧,是其自身的永恒,這些觀念與東西方是壹致的。

  • 上一篇:全國十大文武學校哪個好?
  • 下一篇:2020石門山端午節活動有哪些石門山端午節門票和活動攻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