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藏族文化中壹種著名的藝術表現形式,既在藏傳佛教上有重要的意義又是壹門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唐卡是印度佛教密宗和 *** 古老本教相結合的產物。
所以藏傳佛教的神佛形象不計其數。
而每個神佛都有變佛的本領,壹變就是許多摸樣。
唐卡作為藏族文化藝術的壹種繪畫形式,有著其獨特的傳統工藝和鮮明的民族特色。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壹種著名的藝術表現形式,既在藏傳佛教上有重要的意義又是壹門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唐卡(Tangka、也叫做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意為卷軸佛像)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壹個畫種。
本意有二,壹是指 *** 的詔令,二是平坦的意思,後逐漸演變為專指壹種特殊的卷軸畫。
(1)“唐卡分為兩大類——果唐和智唐(壹)果唐,意為絲綢唐卡,此類唐卡略分為四;1、絲綢手工刺繡而成的唐卡;2、絲綢織唐卡,通過木制機具和機械以絲綢為材料為材料織成的絲織唐卡;3、貼花唐卡,用各種色布剪接成型貼在畫布上有的還嵌飾珍寶而成的唐卡;4、版印唐卡,木版、銅板、鐵板印在絲綢上稱果唐版印唐卡。
(二)智唐,意為繪制唐卡,這類唐卡亦分為四;1、用黃金為主繪制佛身或背景的稱金唐;2、用朱紅赭石等顏料為主色繪成的叫朱紅唐;3、以黑色為主調畫的稱黑唐;4、用木版、銅版印制在布上的稱智唐版印唐卡。
果唐印制在絲綢上,智唐印制在布上,這是兩大類印制的區別。
此外,還有不能隨便掛出示人的屬果唐中的果固,按墻壁大小在墻上的屬智唐中的堅唐”。
(2)“從時間上來說,我們大致可把唐卡藝術分為4 個時期。
第壹個時期是7至9世紀的檻筋期,即造像之初期,也就是藏傳佛教的濫觴期。
構圖簡練,多用青、黃、赤、白 4種根本顯色繪成。
人物造像幾乎 *** ,僅以梵繩、八寶為莊嚴,主尊畫得較大,多直線。
第二個時期是12世紀左右,即藏傳佛教的後宏期。
*** 江孜地區形成了壹種以印度健陀羅、尼泊爾、漢地和 *** 本土藝術風格相互影響融合的地方藝術風格流派,即江孜畫派。
其特點是造型比例適當,著重心理表現,突出個性特征的寫實手法。
第三個時期是15至16世紀,即藏族佛教藝術的繁盛期。
宗教上層參與唐卡的創作活動,產生了著名的 "門者畫派"、"門薩畫派"和"嘎瑪貢畫派"。
第四個時期是18至19世紀,也就是唐卡繪畫的鼎盛時期。
這時期的藝術風格主要受到漢地工筆重彩技法的影響。
它的發展前後***分為兩個階段。
第壹階段是以18世紀八邦寺高僧多傾覺和曲吉牛勤所創的"新嘎瑪貢"畫派為其代表。
這壹畫派學習漢族工筆畫傳統,重暈染、烘托、勾勒,藝術上已不滿足原有的樸素、簡潔風格,取而代之的是壹種所謂 "二十四次明暗渲染"法來豐富畫面效果。
第二階段是19世紀初所形成的"漢風"時期。
"新嘎瑪貢"畫派在第壹階段華麗富貴的風格基礎上,開始追求漢畫設色雅致 、清新的風格,並將壹些漢地通用的 "福"、"壽"之類吉祥詞繪於畫中,形成了今天的唐卡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