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道家文化的產生、發展過程是怎麽樣的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道家文化的產生、發展過程是怎麽樣的

1、起源:《漢書·藝文誌》曾記載,道家書籍有《黃帝四經》、《黃帝銘》、《黃帝君臣》、《雜黃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與黃帝、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關。《漢書·藝文誌》也認為:“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所以道家的起源應該與隱士無關。隱士傳統是後來形成的。道家壹開始就以治國安邦為己任。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經》的問世為標誌,道家思想已經完全成型。

3、興盛:戰國時期,道家形成三個派別,楊朱派、黃老派和老莊派,除了老莊派外,楊朱派和黃老派都曾興盛壹時,其中以黃老派最盛,據史籍《史記·孟子荀卿傳》記載:“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論,環淵著上下篇。而田駢、接子皆有所論焉”,其時,黃老思想不但成為田齊的治國思想,並通過百家爭鳴對諸子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在楚國和呂不韋統治時期的秦也發揮過壹定作用,以至於在戰國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說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國統壹中國之前,呂不韋組織人員編撰《呂氏春秋》,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顯然,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壹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並在統壹中國後不久焚書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

5、輝煌:漢朝建立後,由於長期戰亂的破壞,在反思秦統治思想的基礎上,開始選擇道家作為國家意識形態,並造就了壹個名為“文景之治”的盛世。

6、壓制:漢武帝執政後,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家罷黜百家”,道家的發展暫時受到壓制。

7、復活:魏晉南北朝時期,談玄之風興起,道家思想重新復活,不過這壹次的重點不是黃老,而是對老莊的重新闡釋,並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魏晉玄學。此後老莊成為道家正統,壹直延續至今。

8、潛藏:魏晉南北朝後,雖然道家思想屢次受到朝廷重視,但絕大多數時候處於邊緣化狀態,只能依托道家信仰繼續存在,並在文藝科技等方面繼續發揮作用,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結合,形成了中國式的佛教——禪宗;而儒家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的形成過程中,也曾受到過道家思想強烈的影響。

9、復興:晚清,隨著西方的沖擊,儒家統治秩序受到強烈沖擊,再加上道家與西方自由民主等觀念多有相合之處,故道家思想再次復興。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提出了當代新道家的概念,並得到陳鼓應等人熱烈響應,並漸有復興的趨勢。

  • 上一篇:中國應如何面對非傳統安全的挑戰?
  • 下一篇:2021為什麽四首古詩簡單到牛年春節掛年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