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的源頭在於關於人類文化發展的文章。老子的情況我大致講過,現在他已經成為哲學篇章的主要人物。中國的哲學是老子的學問。從商代的甲骨文開始,中國開始形成文學記錄,距今已有3000-5000年的歷史。如果追溯到更早的彩陶文化,已經有8000多年的歷史了。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從彩陶的裝飾紋樣研究來看,中國古人已經完成了從水崇拜到土地崇拜的過程,圖騰也從水中的青蛙變成了陸地上的蜥蜴。這兩種動物的結合就是最初的龍圖騰,女媧和伏蜥就是具體的傳說。當然,在這個時代,已經經過了交換的經濟環節,精神上的進化達到了抽象思維的程度,彩陶上展示的水渦紋、土地紋,體現了壹種藝術美感。壹種概括和抽象的提煉。這是中國哲學的萌芽。盤古開天地,從混沌中進化出宇宙,有點像BIGBANG的說法。天每天漲十尺,地每天縮十尺,距離九萬裏。這是古人對天體的壹種哲學猜想。而且有壹個天漲地縮的運動概念。誇父追逐太陽是壹個古老的神話。真的是對太陽的追求嗎?太陽周而復始,這是壹個古代人對太陽的追求,是壹個天體哲學和時間觀念的問題?這說明在文字出現之前,人們已經用口頭語言對身邊的自然現象進行了哲學探討。在此基礎上,出現了用蔔筮來計算占蔔和年表的甲骨文,包括完整的八卦,由此逐漸形成了《易經》的思想體系。據考證,《易經》成書於戰國,但其理論研究可追溯到殷商時期。因為《易經》中的哲學觀點不是壹朝壹夕可以完成的,所以從現代人的思維理論可以推斷,當時的科學文化知識也是經過很多人的口述和幾代人的研究總結出來的。相傳《易經》的作者是周公,周公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的弟弟,幫助吳王滅商,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是李周的發明者。禮樂制度確立了法律法規,提倡慎刑、勤政、治病。他的壹些言論被收入《尚書》,如(大浩)、(康浩)、(都鐸)、(李政)等。其中以政治理論為主,這裏就不研究了。另壹部分是哲學觀點,更多收入《易經》。易經也被稱為易經,它有三層含義。壹個是變化(窮人事物的變化)。第二是簡單(簡單復雜)。三不易(永恒)。我覺得這個思辨的理論是周公的思想,因為符合他的執政觀點。所以易經也叫周易。從《易經》的三層含義可以看出,我們已經有了壹種鄒式的認識論。變異其實就是精神方式,也就是思維的變化。簡單是政治之道,簡單復雜是大事,簡單復雜的事要管。現實不容易,但自然是永恒的。這種自然不變的理解有點極端唯物主義的觀點。因為這個觀點與《易經》中的另壹個認識論觀點相反,另壹個認識論觀點是自然變化。然而,中國真正哲學的起點是從周公開始的,他至少確立了自然和本質這兩個基本要素。這三個要素之間的關系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我想他壹定是口頭或者在思想中考慮過,只是失傳了而已。這就是中國哲學的起源。
上一篇:中國文化的發展脈絡及其特點下一篇:中山紀念堂簡筆畫怎麽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