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宴:滿漢全席、全鴨宴、文會宴、燒尾宴。
宴會,古時也稱為“燕會”,是以酒肉款待賓客的壹種聚餐活動。隋唐以前,古人不使用桌椅,屋內先鋪在地上的粗料編織物叫“筵”,加鋪在筵上規格較小的叫“席”(細料編成)。宴飲時,座位設在席子上,食品放在席前的筵上,人們席地坐飲。
後來使用桌椅,宴飲由地面升高到桌上進行,明清時有了“八仙桌”、“大圓桌”,宴會形式已經改變,宴席卻仍被沿稱為“筵席”,座位仍沿稱“席位”,筵席與酒席成了同義詞。
擴展資料:
滿漢全席興起於清代,是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而形成的歷史上最著名的中華大宴。乾隆甲申年間李鬥所著《揚州畫舫錄》中記有壹份滿漢全席食單,是關於滿漢全席的最早記載。
滿漢全席以東北·、山東、北京、江浙菜為主。世俗所謂“滿漢全席”中的珍品,其大部分是黑龍江地區特產(或出產):如犴鼻、魚骨、鰉魚子、猴頭蘑、熊掌、哈什蟆、鹿尾(筋、脯、鞭等)、豹胎以及其他珍奇原料等。後來閩粵等地的菜肴也依次出現在巨型宴席之上。
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閩菜,12道廣東菜。北菜54道:12道滿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東菜。清入關以前,宮廷宴席非常簡單。壹般宴會,露天鋪上獸皮,大家圍攏壹起,席地而餐。《滿文老檔》記:“貝勒們設宴時,尚不設桌案,都席地而坐。”
菜肴,壹般是火鍋配以燉肉,豬肉、牛羊肉加以獸肉。皇帝出席的國宴,也不過設十幾桌、幾十桌,也是牛、羊、豬、獸肉,用解食刀割肉為食。清入關後,情景有了很大的變化。六部九卿中,專設光祿寺卿,專司大內筵席和國家大典時宴會事宜。
滿清剛入關時,飲食還不太講究,但很快就在原來滿族傳統飲食方式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原南菜(主要是蘇浙菜)和北菜(魯菜)的特色,建立了較為豐富的宮廷飲食。
百度百科-滿漢全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