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風箏:明、清以來,北京就是風箏的傳統產地,以制作精巧而著稱,制作壹只風箏壹般要經過十道工序。早些年,風箏是琉璃廠的特色之壹,以傳統風箏最具特色,在琉璃廠壹代卻已經難覓其蹤。
2、天津風箏:清末民初年間,天津的風箏作坊和風箏藝人數不勝數,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當時天津市面上出售的風箏畫工普遍比較粗糙,骨架都是用紙撚來紮接,不能拆裝折疊,存放十分不便。這時候,喜歡風箏的文人們借助於清末時期天津文化經濟繁榮、手工業發達的有利條件,對民間風箏制作工藝進行了革新。以朱竹軒為代表的幾位天津文人對風箏進行了研究改進。改進之壹是用絲線代替紙撚,這樣風箏就顯得美觀漂亮了。第二個改進是用翎毛管銜接骨架,把風箏的身軀、翅膀、頭連接起來,這樣在不放飛時可以拆下來存放。第三個改進的辦法就是風箏的頭都是用模子扣的,很有立體感。
3、南通風箏:南通是中國四大風箏產地之壹,南通風箏保存了古代“弦響碧空稱風箏”的特點,以獨特的音響效果著稱,與北方的造型風箏分為南北兩派。南通風箏俗稱“板鷂”,以平板六角或六角的變形“七連星”至“十九連星”居多,壹般大小都在壹米以上,最大的豎起有四、五米高,需卡車運載。“板鷂”上綴滿哨口,大小不壹,下部的特大哨口選用葫蘆、毛竹、白果、龍眼、乒乓球等制成。
4、濰坊風箏:濰坊又稱濰都,鳶都,制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用竹子紮制骨架,高檔絲絹蒙面,手工繪畫。工藝與美術的結合,體現了風箏的玩賞價值,隨著國際風箏交流的逐漸頻繁,風箏這壹古老的民間藝術,在新形勢下蓬勃發展,已經成為壹種重要的藝術品。其種類有軟翅類,硬翅類,龍頭串式類板子類和立體桶子類等。它不僅被廣泛用於放飛、比賽、娛樂,而且已經成為美化人們生活的時尚裝飾品。風箏是濰坊的象征,每年的風箏節是濰坊以風箏拉動經濟發展的壹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