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春節、清明節和端午節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壹些國家的華僑,尤其是當地華人的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以來,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
中秋節,又稱月亮節、月光生日、月亮節、秋天節、中秋節、月亮節、月亮節、團圓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中秋節起源於對天象的崇拜,由古代對秋天月亮的崇拜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持續了很長時間。
請點擊輸入圖片。
在中國古代,中秋宴的習俗是宮廷中最高雅的。比如吃螃蟹,在明朝的宮廷裏很流行。用香蒲蒸過螃蟹後,大家圍坐在壹起品嘗,配上酒和醋。吃完後喝蘇葉湯並用它洗手。宴會桌區擺滿了鮮花、石榴等時尚的東西,上演著中秋神話劇。清宮裏,某院向東擺了個屏風,屏風兩邊放了雞冠花、黃豆工藝、芋頭、花生、蘿蔔、鮮藕。屏幕前有壹張方桌,上面放著壹個特大號的月餅,四周是蛋糕和水果。中秋節後,月餅按皇家人口數切成若幹塊,每人象征性品嘗,稱為“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不可想象。例如,末代皇帝送給內政大臣的月餅“直徑約兩尺,重約二十斤”。
扮演男妓是中國北方流行的中秋節習俗。男妓打中秋的習俗始於明末。“老北京”過中秋節,除了吃月餅,還有男妓的習俗。“男妓”兔頭,身披鎧甲,插護背旗,或坐或站,或杵或騎獸,長著兩只大耳朵。起初,“男妓”在拜月被用於中秋節。到了清代,“男妓”逐漸轉化為兒童的中秋玩具。
明代《考亭余稿》:“北京中秋多以泥兔為形,扮作人形,為小兒所拜。”到了清朝,男妓的功能已經從祭月變成了兒童中秋玩具。兔子是泥做的。兔頭披甲,插旗護背,臉上塗滿金泥,並作畫,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兩只大耳朵直立,也是和諧。《燕京歲時》:“每逢中秋,城裏聰明的人,用黃土做個蛤蟆兔子像來賣,叫男妓。”清代宮廷稱月亮上的玉兔為太陰君..但是,北京人稱之為男妓。在北京周邊的民俗中,中秋祭祀男妓其實沒那麽莊重,更多的是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