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方劑分類是研究古今方劑組成和臨床應用的重要手段。歷代醫家對此進行了許多探討和嘗試,包括根據病名、證候、功效、臨床分類、方劑結構、病因、臟腑、祖傳方劑、劑型等多種方法。其中以病名分類的方法歷史最為悠久,《五十二病方》是最早的以病名分類的方劑。這種分類方法便於臨床應用。《韓曙文藝誌》中的11個經方包括12個五臟痹方、16個五臟疝氣方、16個寒熱方、金瘡方,以及太平盛輝方、普濟方、準方規範。《傷寒論》是第壹部按證候分類的方劑學著作,它根據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絡的證候變化對方劑進行分類,突出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功效分類起源於唐代陳藏奇的《本草綱目》。他根據功效將中藥分為十種,即散、疏、補、泄、輕、重、澀、滑、幹、濕,稱為十劑。程無忌《外感熱病方論》序中說:“方體由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濕十劑組成。”這壹觀點成為後世將中醫十劑分類法應用於方劑分類的依據,對提高方劑的系統性、理論性和實踐性具有壹定的意義。明代張景嶽在《凈月全書》中提出了“補、和、攻、散、寒、熱、固、因”八陣。清代程中嶺在《醫理》中提出“發汗、和、下、消、吐、清、溫、補”的“八法”;以及王昂的養、發、吐、攻裏、表裏、和解、理氣、調血、祛風、散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化痰、消積、固澀、殺蟲、明目、癰、經、急等理論。按臨床分類,最早見於《女兒方》,在《漢書·藝文誌》中被列為“十壹經方”之壹。《千金方耀》也有按家庭對婦女處方、嬰幼兒和七種疾病進行分類的方法。以上四種分類方法各有千秋,都很實用。現代方劑多采用基於功效的組合分類。如冷方南等人編寫的《中國基礎中成藥目錄》采用功效分類,指標部分采用三級分類:第壹級分為內、外、婦、兒、五官;第二層次按病名分類;第三個層次是根據疾病名稱下的證候分類。該方法簡潔全面,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實用性強。根據方劑的組成和結構進行分類,只能在《內經》“七方”中找到。根據病因和臟腑分類,最早見於方耀前進。按主方分類,可見明代史培《祖記》。本書選取古方70首為主方,後對其衍生方進行分類,共計800余首,對研究方藥變遷的起源有壹定價值。按劑型分類在現代中成藥制劑說明書中較為常見,方便制劑時查找和使用。
上一篇:中式花紋和歐式花紋有何本質性的區別?下一篇:為什麽家裏L中央空調的推薦溫度是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