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傳統消極因素的主要表現概括起來主要有:
第壹,重人倫輕自然、重人文輕科技的學術傾向。
由於儒家傳統的影響,中國文化傳統表現出壹種重人倫輕自然、重人文輕科技的傾向,以人為核心,片面強調人與自然的統壹,而忽視了對自然界本身的認識和改造。在學術研究中,未能把社會與人分開,更未把社會與整個自然界分開,而沒有發展起嚴密邏輯結構的理論,也不重視技術性控制的實驗,不重視工藝、技藝。科技被視為雕蟲小技甚至“奇技淫巧”,未能在中國發展起科學文化,這也是近代以來中國科學技術水平落後的壹個重要原因。
第二,傳統思維方式和文化觀念具有粗糙性和封閉性。
傳統思維方式註重直觀性,忽視思維的理論性、精確性、抽象性,註重籠統的直觀的領悟,忽視通過科學實驗、理性分析表達來把握事物的本質規律,形成墨守成規、自我封閉、不思創新的思維慣性。這與科學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距離。儒家思想強調“經世致用”,追求知識的實用,影響了對自然、對事物本身的真正探索,難以形成客觀的知識,難以產生求真求美的科學精神。
第三,中庸取向價值觀和保守傾向。
“知足常樂”、“安分守己”、“明哲保身”、“不為人先”等保守思想對人產生了消極影響。傳統文化以求同和尊古為基本價值導向,如尊經註經、論資排輩、重義輕利、明哲保身、封閉保守等,是與創新的思想相違背的,它對科技創新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不利於培養創新型人才,不利於科技發展。
第四,重群體、禮教,輕個體的特點。
傳統文化重視人的群體性和***性的培養,要求人們把群體價值置於個體價值之上,迫使個體的需要服從於群體和社會的需要,以***性來鑄造個性,反對自我表現,使許多人帶有依附性,而缺乏個性和創見。而自主性和獨立性、個性自由和多樣化的發展恰恰是個體創造力發展的基礎。“尊經註經、論資排輩”的文化意識對科技創新帶來了壹道無形的屏障,權威統治和遵奉心態造成的氛圍,無助於形成壹個培育個人創造力的社會環境。
中國文化傳統在整體價值取向上是重“道”輕“器”,強調“經世致用”,而忽略理論的可操作性。中國的知識分子始終沒有能擺脫經世致用、天人合壹等傳統思想的束縛,沒有能樹立起實證的科學精神。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等技術成就曾經領先於世界多年,但在近代以後處於停滯、落後狀態,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只是從科學技術本身去找原因,還必須從長期停滯、封閉的封建社會以及文化傳統中去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