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九月初九是傳統的重陽節,也叫“老人節”。因《易經》將“六”定為陰數,“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合陽,二九為重,故稱重陽,又稱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形成了。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壹直沿襲至今。
三月三日重陽節,又稱“踏秋”、“踏春”,是壹個家庭的事。在這壹天,重陽節的所有親戚都要壹起爬山“避災”,插山茱萸,賞菊花。魏晉重陽以來,風氣日益濃郁,是歷代文人傳唱最多的傳統節日之壹。在民間觀念中,重陽節因與“九九”諧音,含有長壽、健康、長壽之意。
攀登高峰
九月九日是中秋節。秋天秋高氣爽,最適合人爬重陽。
古人的高山崇拜
《禮記·祭法》記載:“山川谷丘,雲能出,為風雨,怪謂之神。”古代先民的生活環境極其艱苦,大多靠采集狩獵為生。山上生長的各種植物,隱藏的鳥獸,潺潺的溪流,使人類得以生存繁衍。如果炎熱幹燥,山上茂密的森林可以避免高溫炙烤;洪水來襲時,攀登高山可以避免災難。此外,古人認為山中雲霧繚繞,居住著召喚雷電的龍。
而且山裏的閃電可以帶來火種,可以生火吃有腥臭味的熟食。所以古人對山既崇敬又崇拜,“登高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流行。持這種觀點的人還以“沖”字本身作為旁證:沖,形聲字,從山,宗聲。“拜”的拜,本來就是為了山,因為“山”是高山,“宗”是神聖的。用“宗”比喻“山”,或用“山”比喻“宗”,都含有崇敬和敬畏的意思。
登頂“辭去青春”
“刺青”的說法來源於自然界的節氣。重陽是壹個秋天的節日。節後天氣漸冷,草木開始枯萎。重陽節爬山的“辭”,對應的是古人陽春三月的“郊遊”。清代潘榮弼編著的《景帝歲時紀生》記載:“(重陽)有治,終日飲於郊,名曰‘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