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這番話的背景是光緒年間。南方的康有為從研究中國古代經典轉向研究中國現代經典,甚至告別了研究經典。這個時候,考據學和實學對心性之學的否定,導致了中華文明整體的沒落。壹個沒有信仰和人格的社會,在實踐上,也就是在政治、文化和科技上,被落後的西方社會遠遠甩在後面,以至於國家不再是國家。因此,人們不禁否定滿清奴化文化,甚至認為應該拋棄已經被嚴重汙染的中華文化,提倡全盤西化。盡管如此,在這樣壹個艱苦積累的時代,對滿清奴化文化的批判依然沿襲著滿清奴化文化,壹種庸俗的實學——庸俗唯物主義主導著社會。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並沒有導致社會道德的衰落,而是我們的社會道德本身並沒有壹個堅實的基礎――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約束,被奴役的文化總會熱情地走出來。
"在下沈的船邊,千帆走過,在病樹前,是萬木春."當我們不必“備戰,民以食為天”當時,當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的提升創造了基礎,中國出現了壹種全新的風氣。2007年的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兩件大事。壹個是於丹教授在北師大的國學講座,引起了廣泛的熱情和討論――優質文化的生產看似如此薄弱,但若在春天誕生,必然在未來成長;其次,它是庸俗文化的代表。稱霸十余屆春節聯歡晚會的趙本山終於受到了社會的廣泛質疑――準確地說,趙本山的逃亡文化是滿族奴化文化的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