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是由竹子和木頭制成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且易得的東西。在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之前,人們把竹子和木頭切成小塊,用毛筆在上面寫字,但是沒有合適的書寫材料。竹片叫“竹簡”,木片叫“木簡”。他們統稱為“簡”。
壹般來說,只寫壹行。如果是錯的,就用刀劃。所以,在古代,“修枝”這個詞已經用了很久了。書有大有小,古有簡有短,最長三尺,最短只有五寸。寫壹本書需要很多簡化,把這些簡化聯系在壹起就成了壹本書。
編目中常使用麻繩,也用絲繩(稱“絲編”)或皮條(稱“韋編”)。古書提到“邊巍三絕”,指的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為他經常讀《易經》,把簡化管擦掉三遍。
根據壹本書的篇幅長短,決定要分幾段編,壹般是兩三段,四段以上。代表書籍數量的“書”字是象形文字,就像壹根繩子把壹系列簡化書連接起來。
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簡牘作為書籍被廣泛使用。春秋戰國時期,也有壹種寫在帛書上的書——《帛書》,比竹簡更輕更易寫,但帛書價格昂貴,所以帛書的數量遠不如竹簡。
東漢時期又出現了紙質書。紙質書輕便、易寫、便宜,很受人們歡迎。之後,紙質書逐漸普及。到了晉代,紙質書完全取代了竹簡和帛書。
擴展數據:
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書是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制成的書。到公元1世紀,希臘、羅馬用獸皮記載國家法律、歷史等重要內容,與中國商代甲骨文壹樣是重要的古籍形式。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籍的復制都是手工完成的,其成本和人工相當高。
在中世紀,只有少數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使用書籍。直到15世紀古騰堡發明印刷術,書籍才變得普通人買得起,從而得到廣泛傳播。
上世紀90年代,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圖書擺脫了紙質的限制,電子書以其空間小、易於傳播、易於保存的優勢成為未來圖書的發展趨勢。
百度百科-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