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經濟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的,但傳統文藝不能沒有孩子。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琳瑯滿目。如果毀在我們手裏,那我們真是千古罪人。如果幾十年後,當我們只能請歷史專家來回答我們的孫輩京劇是什麽,當我們只能給他們看《同光十三絕》來向外國友人解釋京劇是什麽的時候,我們難道不應該感到羞恥嗎!
目前中國整個民族文化圈都在“生病”。所謂“有病”,就是已經衰退,但還沒死,及時治療是可以恢復的。但如果不及時治療,或者根本沒想過治療,傳統文化就只能是供人憑吊的“遺跡”、“遺址”、“遺跡”。
筆者是京劇愛好者,下面就以京劇為例,談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京劇自四大徽班進京以來,已形成200多年。雖不古老,卻吸收了秦腔、漢劇等古代藝術的精華,應視為瑰寶,京劇藝術流派異彩紛呈。但是現在,她病了,相當嚴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女演員和觀眾。
京劇演員病了。梅蘭芳先生演過壹百多部戲。現在梅派掌門人梅蘭芳的兒子梅葆玖先生能演四五十部戲,而年輕壹代的梅派演員能演的只有十幾二十部。未來呢?下壹代呢?下壹代呢?恐怕來不及及時治療了!
觀眾惡心。藝術載體的多樣化和金錢的沖擊使得傳統藝術立刻被流行藝術碾壓,中國人尤其是年輕壹代癡迷於流行音樂,很少有人喜歡民謠。今年上半年,京劇“奇奇”派在北京和上海的專場音樂會因為賣不出票而流產。恐怕來不及及時治療了!
那麽如何治療呢?
我認為我們首先需要政府的支持。事實上,政府已經在采取行動。2002年啟動的“拯救民族文化工程”已經表明了政府的決心。
其次,娛樂圈的待遇。妳要兩條腿走路,壹邊創新突破,壹邊保留傳統,保持原汁原味。創新就是順應形勢,吸引受眾。第壹,老戲新做。前段時間,女青年張在武漢唱傳統戲的時候,加了壹些新詞:“媒人”突然說:“哦,我要和中國女足壹起踢球了。”結果全場掌聲雷動,很多年輕觀眾像偶像化壹樣湧向舞臺和她合影。二是創作更多與時俱進的新劇。普通人喜歡看的新劇,演不了幾代人。保留原汁原味,讓傳統藝術不會走調走味。目前,情況相當令人擔憂。演出越來越少,很多優秀的傳統老戲已經失傳,急需搶救。
而且,對待觀眾必須從教育和年輕壹代開始。如今,春風正從許多高校吹來,“第三屆全國高校京劇唱法研討會”也於今年8月召開。短短幾年,京劇在壹些高校迅速普及,效果很好。以中山大學為例。在廣州,喜歡京劇和參加京劇活動的人數只有200多人,而且大部分是中老年人。經過幾年的努力,中山大學壹個中文系有300多人,而且都是年輕人。經過壹學期短短十幾節課的教學,學生們開始向京劇靠攏,對京劇的看法發生了變化,學習京劇的熱情也越來越高。但是京劇在高校的普及面並不廣,開設京劇選修課的高校也不多。我們非常希望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也能開設這樣的課程!
中國的傳統文藝需要可持續發展,但要根治傳統文藝的病態,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五年撐不過十年,十年撐不過二十年。總之不能毀在我們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