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買辦”壹詞特指向朝廷供應物資的商人;在清初,特指中國*公銀行為居住在粵商館的外商服務的買方或經理(見“十三行①”)。
買辦也被稱為“葡萄牙買辦”。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的中介和管理者,他們在自己的市場上為外國資本家服務。原指歐洲人在印度雇傭的當地管家。在中國,是指外國資本家在舊中國設立的商號、公司、銀行所雇用的經理。
擴展數據: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和西方不能說完全沒有接觸,但總的來說,西方在中國之外,中國在西方之外,各自獨立發展。但是到了現代,情況變了。由於某種歷史機緣,西方率先完成工業化,建立了自己領先的世界體系。
隨後,以1840鴉片戰爭為標誌,西方強行將中國納入這壹體系,逐漸使其淪為半殖民地。
中國近代史不再是壹個自然的歷史過程,而是壹個被西方強行逆轉的歷史過程。因此,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也失去了“正常”的成長環境,卻深深地烙上了這壹歷史進程的烙印。
壹般來說,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來源主要有兩個:壹是封建主義,二是買辦。封建知識分子是中國固有的。洋務運動之前,封建知識分子在知識界和文化界占據主導地位。洋務運動失敗後,買辦知識分子開始占據統治地位。
即使在20世紀漫長而深刻的中國革命之後,這種模式也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買辦的概念原本是經濟學上的,主要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在本國市場上為外國資本家服務的中間商和管理者。隨著西方入侵的加深,買辦開始形成階級,最終成為買辦資產階級。
買辦最重要的特點是他們的政治經濟利益和社會地位與西方緊密相連。西方對中國的侵略越深,他們受益越多。所以他們的政治認同和情感認同都指向西方,是西方在政治、文化、經濟上侵略和控制中國的工具。
買辦知識分子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他們的基本特征是依附於買辦資產階級和西方。識別他們是非常容易的,因為他們的感情和立場都在西方。
比如袁惟實和賀衛方都認為近代中國是被自己侵略的,沈誌華證明中蘇破裂和抗美援朝都是中國的錯,蕭功秦論證日本侵華是中國高調的民族主義造成的,等等。
他們對自己的祖國充滿了鄙夷和不屑,卻無時無刻不在崇拜歐美和日本。正如宋美齡所說:除了黃皮膚和黑眼睛,我根本不是美國人。在近代中國,胡適是買辦知識分子的主要代表。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買辦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買辦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