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正文是什麽?定義好像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語言是人類表達和交流思想的工具。這很好:也就是說,文字只是記錄語言,然後通過語言表達思想。換句話說,文字本身不能表達思想。
這不符合漢字的特點。
歐洲人在書寫中使用所謂的記錄語言,主要是記錄聲音。就是通過可以記錄聲音的符號來啟發讀者想象聲音的存在,進而理解記錄者(作者)的意圖。
可見歐洲人對發音的重視程度。
字,字有:字形,讀音,意義。三要素。另壹方面,歐洲文字對字形不是很講究。更長,更短,與這個詞的意義無關。換句話說,他們用發音來表達意思。
中國人不是。漢字以形表意。雖然不同地方的人對同壹個字形有不同的讀音,但只要字形是確定的,對字的意思理解就不會有大的差別。
這樣,漢字的定義就不僅應該定義為“記錄語言的符號”,還應該定義為“人們用文字記錄語義的符號,也是用文字表達思想的工具”。
在“形、音、義”三要素中,歐洲人重視音義的密切關系。漢字的形和義密切相關。換句話說,在“字形、讀音、意義”三要素中,歐洲人忽略了字形,而中國人忽略了讀音。
在中國,雖然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理論解釋不如西方輝煌,但結合文化研究語言的傳統由來已久。如西漢楊雄方言對* * * *方言的調查和記錄,反映了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如服裝四卷,養蠶五卷,家禽十卷。通過第五卷中記載的蠶書器在不同方言中的名稱,可以大致了解蠶業在南北方的分布情況,為研究漢代文化地理提供了有力的語言證據。古代訓詁學起源於西漢的《爾雅》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在收詞和析詞過程中,保存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如《爾雅·秦時》中記載的親屬關系及其稱謂,是了解古代婚姻制度和宗法制度的重要材料。又如徐沖對許慎《六藝群書》的介紹“六藝群書教其意,但天地鬼神,山川山川,動植物飛禽走獸,奇雜事,皇家禮儀,世俗人事,無不無窮無盡。”
起初,是西方學者有意識地將中國的語言與民族文化結合起來,如法國的葛·藍燕(M·格拉內特)、馬伯樂(H·馬斯佩羅)、美國的勞弗(B·勞弗)。本世紀初,他們探討了東方名制的演變以及中國與中亞、西亞古代文明的互動,留下了各種相關著作。20世紀30年代,中國壹些少數民族語言學家也開始對語言與文化的關系進行田野研究,羅祥林、劉希凡、許等相繼發表了重要著作。特別是許的《泰壯語與粵語考證》(中華書局,1936)和《越江流域人民史》(中華書局,1939)涉及了大量的語言學內容,但遺憾的是,由於作者對語言學的無知,所記錄的語言材料並不十分準確。1947出版的潘懋鼎文集《中國的起源與文化》(知止書店)是壹部研究詞文化的專著。他通過對詞源的考證,研究了“中國文化的起源”和“中外文化的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