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信仰
宗教方面,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屬於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余。內地傣族崇拜“龍神”、“龍樹”,有宗教職業者“波猛”和“師娘”,代人占蔔治病。在景谷等地區,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2、服飾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
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
3、飲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飯又稱竹筒飯。傣族也食昆蟲。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肴。生、鮮、酸、辣、野是傣家菜的特點。
4、建築
幹欄式建築是傣族居住的特點。西雙版納和德宏瑞麗壹帶傣族的竹樓別具風格。樓近方形,上下兩層,上層住人,距地約7尺,下層無墻,用以飼養牲畜及堆放什物,頂為雙斜面,多覆以編成的“草排”。
5、語言文字
傣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因分布而分別被稱為傣語、泰語、老撾語等,屬漢藏語系侗臺語族(壯侗語族)臺語支。
5、武術
武術在西雙版納傣語叫“芬整”,德宏壹帶叫“戛拳”。過去,傣族男子到了十四、五歲,壹般都要學會幾套武術動作,作為防身、禦敵、防野獸之用。騰沖縣的永樂寨,男女老幼人人習武,被譽為“傣族武術之鄉”。
擴展資料:
傣族的習俗:
1、關門節、開門節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兩個節日,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像佛爺敬獻美食、鮮花錢幣,在佛爺佛像前念經、滴水,以求佛賜福於人。
2、潑水節
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約在農歷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征著“最美好的日子”。
3、花街節
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要數農歷正月十三的“花街節”。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
4、婚姻
傣族家庭與婚姻在歷史上的鮮明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壹夫多妻。土司還憑借權勢,隨意淩辱農民妻女。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壹夫壹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於各地在社會發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態上也有差異。
百度百科-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