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納起來,國際市場進入模式包括三類:壹是出口,即國內生產,國外銷售,這是壹種傳統的、簡單的、風險最低的進入模式;二是合同進入,也稱非股權進入,具體形式多,富有靈活性和實用性;第三種是對外直接投資,又稱股權進入,即企業直接投資目標市場國家,在當地生產,就近銷售。
從歷史經驗來看,各種進入方式各有利弊,各有不同的風險,需要的資金投入和管理能力也各不相同。各種進場方式的優劣只能在給定的具體條件下比較。因此,企業要開拓國際市場,選擇什麽樣的進入模式,必須結合其全球發展戰略和企業擁有的資源條件,根據不同目標市場國家的環境綜合考慮。
影響企業進入模式選擇的因素
1.目標國家的市場因素。市場規模和競爭結構。如果目標國市場規模大,或者市場潛力大,企業可以考慮以投資方式進入,盡可能擴大銷售;相反,可以考慮出口模式和承包模式,保證企業資源的有效利用。
如果目標市場的競爭結構是壟斷或寡頭壟斷,企業應考慮以合同方式或投資方式進入,使企業在當地與有實力的企業競爭。如果目標國的市場結構是分散的,那麽出口模式是合適的。
2.目標國家的環境因素。政治和經濟環境。如果目標國政局穩定,法制健全,投資政策比較寬松,人均國民收入比較高,匯率穩定,那麽可以考慮投資模式,反之出口模式或承包模式比較合適。地理和社會文化環境。如果目標國離家比較遠,為了節省長途運輸的成本,可以考慮合同模式或者投資模式。
如果目標國社會文化與本國文化差異較大,最好采用輸出模式或契約模式,避免文化沖突帶來的摩擦成本。材料、勞動力、資本市場、基礎設施等的可用性和價格。如果目標國生產要素價格相對較低,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則更適合采用投資進入模式,否則應采用出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