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腸的解剖:大腸是消化道的最後壹部分。它的上口與小腸相連,連接處就是臍。下段是大腸(也叫直腸),大腸的下口是肛門,中醫稱之為門戶。以上是古代解剖學對大腸的認識。
(2)大腸的生理:大腸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壹,大腸主導糟粕的傳遞。大腸是傳導的器官,控制排便,也就是說大腸把小腸裏的渣滓變成糞便,排出體外。所以《蘇文靈蘭秘經上》說:“大腸之人,傳導之官,變化甚大。”大腸之所以能導渣滓,排泄糞便,是在燥的作用下完成的。
那什麽是烘幹呢?
燥是指大腸的熱,有溫燥水濕的作用,促使小腸吸收渣滓的水液部分,使渣滓形成條狀糞便。幹燥作用壹方面可以使大腸的氣把糞便往下推,另壹方面可以使大腸內的水不至於太濕,使大腸內保持壹定的水分來潤腸。如果幹燥作用減弱,可表現為無法將大便推下,引起便秘。也可以表現為大腸內水分過多,導致腹瀉。如果燥性過強,可表現為大腸蠕動過度,大便次數增多。也可表現為熱盛燥盛,大腸津液不足,使腸壁失去通暢,引起便秘。因此,正常的幹燥是維持大腸正常運渣功能的關鍵。此外,大腸的正常排便也與肺、腎密切相關。因為大腸的健康依賴於陽,而大腸的陰又根植於腎陽的溫煦。同時腎主二陰,所以肛門的開合與腎氣的盛衰有關。另外,大腸和肺是對立的,在大腸排便也需要肺氣的力量壓迫大腸排泄糞便。因此,在臨床上,腎氣不足或肺氣虛患者的排便也會受到影響。
第二,大腸主津液。大腸具有調節腸內津液的功能。通過這種調節,可以維持大便的正常形狀和大腸壁的光滑,從而維持大腸的正常活動。所以有大腸主津液之說。
(1)附手陽明經的循行:大腸經稱為手陽明經。手的陽明經起於食指末端的商鞅點,沿食指內側穿過第壹掌骨與第二掌骨之間的位置,上行進入手腕兩筋之間的凹陷處,再沿前臂前側上行,進入肘部外側, 再沿上臂外側前緣上行至肩端兩骨之間,沿肩峰前緣上行至頸椎“手足三陰經交匯處”大椎穴。
它的壹個分支從盆腔的頸部發出,經面頰進入下牙齦,回到上唇的水溝穴。左右相交,左脈向右循環,右脈向左循環,分布於鼻孔兩側的項英穴,與足陽明經穴會合。(見圖)
2)手陽明經的生理:手陽明經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壹方面起到運行大腸血氣的作用。因為手的陽明經起於食指橈端,經膈下行,屬於大腸,所以主要運行大腸的血氣。故《靈樞經篇》有“陽明之脈在大腸”之說。另壹方面聯系和滋養大腸以及與大腸密切相關的組織器官。因為手的陽明經行於上肢外側前緣,進入胸腔,絡脈屬於大腸。它的分支在脖子、臉頰、下牙、鼻子等部位。因此,大腸通過手的陽明經穴與頸部、牙齒等組織器官和體表各部位相連。同時,這些組織器官都需要手陽明經行的氣血滋潤滋養,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手陽明經異常,就會影響大腸及其相關組織。比如手陽明經經絡盛熱時,會出現下牙痛、咽痛、鼻出血等癥狀。手陽明經氣停滯會導致肩部和上肢外側前部疼痛。
簡而言之,手陽明經屬於大腸,主要運行大腸的血氣。是大腸與其他組織器官的溝通,是供給營養的途徑。但同時又必須依靠肺血氣的滋養才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