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章回小說往往采用首尾接續式,把相對獨立的故事串聯成長篇小說。
章回小說是我國古典長篇小說的壹種,是分章回敘事的白話小說,是我國古典小說的主要形式,分回標目,段落整齊,首尾完整,是其主要特點。是由宋元講史話本發展而來。
擴展資料
簡介
講史說的是歷史興亡和戰爭故事,如《全相平話五種》、《五代史平話》、《宣和遺事》等。說話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頭有尾地在壹兩次說完,必須連續講若幹次,每講壹次就等於後來的壹回。在每次講話以前,要用題目向聽眾揭示主要內容,這就是章回小說回目的起源。
從章回小說中經常出現的“話說”、“看官”“且聽下回分解”等字樣,可以看出它和話本之間的繼承關系。
宋元長篇話本已具有章回小說的雛形。長篇話本篇幅較大,為講述方便,實行分卷分目,每節標明題目、順序,這是小說最早的分回形式。經長期演變完善,至明末,章回小說的體例正式形成。
這個時期創作的小說,用工整的偶句(也有用單句的)作回目,概括這壹段落的基本內容。《三國演義》便是典型的章回小說。明清至近代,中國的中長篇小說普遍采用章回體的形式。現當代的壹些通俗小說也仍在沿用此種形式。
綜述
在章回小說研究中,章回小說的社會批判意義是壹個早已引起人們充分註意並得以普遍深入探討的課題。近代,王鐘麒就通過章回小說的當代觀照,高度肯定和評價了章回小說的社會批判意義。
他在《中國歷代小說史論》中認為,章回小說的批判精神,“壹曰憤政治之壓制”,因為“吾國政治,出於在上,壹夫為剛,萬夫為柔,務以酷烈之手段,以震蕩摧鋤天下之士氣”。
作為對封建專制政治的批判,古代小說的創作“設為悲歌慷慨之士,窮而為寇為盜,有俠烈之行,忘壹身之危而急人之危,以愧在上位而虐下民者,若《七俠五義》、《水滸傳》皆其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