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傳統文化中的生命觀

傳統文化中的生命觀

我們的傳統文化是重生和鄙視死亡的,對死亡壹直持回避和忌諱的態度。受這種文化傳統的影響,無論是在家庭生活中,還是在學校制度中,人們都對死亡諱莫如深。這導致了很多未成年人對死亡缺乏認識和理解,很少能夠直面死亡。更有甚者,因為對死亡的無知,導致以自殺的方式對待挫折,草率選擇,釀成悲劇。

在這方面,越來越多的高校為學生開設死亡教育相關課程是壹件好事。通過在課堂上討論死亡、模擬臨終告別、在殯儀館參觀完整的葬禮過程等形式,讓大學生近距離接觸死亡、認識死亡,引導學生正視死亡、敬畏生命,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生命的價值,引導學生愛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具有重要意義。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死亡教育的普及率仍然較低,在很多學校還是空白,課程設置和教育模式有待進壹步完善。因此,有必要進壹步普及死亡教育,進壹步幫助學生和公眾理性對待死亡,培養和增強他們應對和處理死亡事件的能力。不僅在高校,在中小學也要以適合中小學生年齡和理解水平的方式開展。

要進壹步普及死亡教育,需要對死亡脫敏,才能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去年,江蘇某幼兒園組織小朋友為橡膠球蟲舉行了壹場別開生面的葬禮,並對小朋友進行了生命教育,遭到了壹些家長的質疑。雖然很多家長自發在朋友圈拍照感慨,認為幼兒園及早開展生命教育很重要,但也有家長覺得不吉利。公眾包括家長的態度也是學校在進行死亡教育時必須考慮和顧及的問題。因此,學校必須贏得家長的認可和支持,甚至配合家長進行死亡教育。正確對待死亡不僅是孩子的必修課,也是很多家長的必修課。

進壹步普及死亡教育,需要整合政府、學校和社會的力量,構建死亡教育體系,加強死亡教育研究,加強課程和教材建設,進壹步提高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和模式的科學性。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利用臨終關懷病房和重癥監護室,觸摸臨終場景,感受生與死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通過采取多種生動的教育形式,增強死亡教育的實用性。

  • 上一篇:為什麽老外喜歡中國女孩
  • 下一篇:燈的燈罩會因為灰塵變得越來越暗淡。燈具日常如何保養?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