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傳統冷月

傳統冷月

最近翻看佛經語錄,看到華嚴經裏有壹句話:菩薩月下涼,常遊空。眾生心清凈,菩提影現於眼前。

對於這句話的解釋,我最喜歡星雲大師的註解:菩薩如明月,眾生如水面。如果水是清澈的,水不需要向月亮索取,月亮也不需要回應。水清月明,這是自然的道理。如果水裏的沙子是渾濁的,雖然水要求月亮掉下來,月亮也在水面上反射,但最後月影不能出現,是水的錯,不是月亮的錯。

換句話說,如果妳的心是幹凈純潔的,妳就不需要去尋找外在的安慰,所以妳可以感到舒適和安寧。

那麽什麽是“內心純潔”呢?

人生經歷、階段、天生性格、外界環境的不同,會導致每個人對“臟”和“潔”的標準不同。

有些人的對錯選擇,取決於物質上的懲罰、獎勵,或者可以預見的行為結果,最後通過衡量手中有什麽來判斷“骯臟”的因果。

有些人的行為決策是基於不辜負他人的期望,或者通過履行自己約定的義務來維持傳統秩序,從而達到心理平衡。人是有社會屬性和歸屬需求的,所以大部分人都是這個階段。這也是普世價值和道德存在的意義。

其他人心理足夠強大,有自己的價值觀。他們可以擺脫所在群體或環境的權威認知,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則和行為準則。他們遵循自己的信仰,即使這樣的行為與壹般公眾的認知不同。

所以,由於個體差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臟”和“幹凈”的標準。但是,無論普世的價值觀是什麽,如果人們的日常行為在內心達到了這個“臟”和“凈”的是非標準,就能得到心安。世俗的“價值觀的壹致性”是群體或個人之間這種標準的接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是這裏的真理。“同類人”更容易相處。

但無論如何,在我看來,“臟”和“幹凈”的界限至少應該等於或高於世界上普遍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就像我堅信即使世界上的壹切都是多樣的,但每個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壹定是壹個世界。在遵循社會規律和公共道德的基礎上,可以鼓勵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積極正面的行為和思想的趨光性必然是人性的終極歸屬。

  • 上一篇:論傳統文化與娛樂的關系
  • 下一篇:不落窠臼的意思解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