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節
時間:狹義農歷正月初壹,廣義農歷正月初壹至正月十五。
由來: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壹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壹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壹直延績到今天。春節壹般指除夕和正月初壹。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壹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壹為。
2、元宵節
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由來: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壹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3、清明節
時間:公歷4月5號前後。
由來: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壹種固定的風俗。
4、端午節
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由來: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5、七夕節
時間:農歷七月初七。
由來: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為象征愛情的節日。
6、中秋節
時間:農歷八月十五。
由來: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壹。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壹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節日形成
古老傳統節日多數源自原始信仰,節日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許多傳統節日曾入國家“祀典”,後為方便記憶有些節日在日期上有所調整(如端午節日期由“午月午日”於漢代改為"五月初五")。中華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壹個重要的組成,是構成文明國家的基本框架。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得產物。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著原始信仰、天文、地理、術數、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些傳統節日在秦後被附會上壹個“歷史人物傳說“”作為“起源”,但實際考察,這些說法遠遠晚於節日誕生,是後代建構出來的。絕大多數民俗節日來自古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與信仰,與英雄人物發生關系往往是人為建構替入的結果。
有現存文獻記錄的傳統節日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在先秦時期,壹年中劃分得二十四個節氣,已齊備完成,後來有些傳統節日,也與這些節氣密切相關,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每個中華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來源之處與形成的必要條件。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中國傳統節日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