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壹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老壹輩人說的“早上地有霧,盡管洗衣褲”,就是壹種判斷天氣情況的辦法,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壹下。
早上地有霧,盡管洗衣褲這句話表面意思很簡單,是說如果早上起來發現地上有霧的話,那麽就說明今天是壹個晴天,就可以放心的洗衣服了。那麽這個俗語有什麽道理嗎?古人早就在很早以前就已經開始通過壹些自然現象的發生去判斷天氣狀況了。早上地上有霧,這種薄薄的霧通常叫做“地霧”,近地而起,不是全然籠罩天空。這種地霧出現,就預兆著天氣會連續性晴朗好幾天,在農村就有著“壹霧三晴”的說法。
這是因為夜間地表溫度較高,夜間地表散發熱量,空氣中的水分被霧化,地表的水汽凝結成細小水滴,水蒸氣要自低向高流動,但受下沈的高氣壓影響無法上升形成雲,就會停留在近地面形成霧。這就說明當地受高氣壓下沈影響,而下沈的氣流不能使水汽上升到空中形成雲,所以就會是晴天。
所以老壹輩人說的早起有大霧必是好晴天還是挺有道理的,因為霧散之後天氣晴朗,此時太陽光照最強,濕度最低,蒸發量最大,洗晾曬衣服最合適。而且這種地霧天氣壹般出現夏末秋初的時候,正好是農民們秋收的季節,秋高氣爽,天氣晴朗,正是曬糧食的好時間。
大霧不過三,過三十八天,十八不下壹冬幹這句話是這樣斷句的:大雪,不過三;過三,十八天;十八不下,壹冬幹。所以俗語的意思就是說:壹般情況下,大霧之後不超過三天就會下雨或者下雪;要是超過了三天還沒有下的話,那麽接下來的半個多月天氣也會是晴朗的,可是要是再又過了十八天還沒有下雨、下雪的話,那麽整個冬季可能就會壹直幹下去了。
這又是為什麽呢?首先我們這裏所說的不散的霧是鋒前霧,“鋒前霧”經常發生在冷暖空氣交界的鋒面附近,而且持續時間比較長,所以鋒前霧就是冷空氣來之前的天氣預警,鋒前霧過後,氣溫就要下降了,就很有可能形成降雨或者降雪。
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大霧壹直沒有散去的時候,就是因為空氣中的小水滴凝聚在壹起,等到達到了壹定的質量,等到它的質量達到了比空氣浮力重的時候就會落下,形成雨或雪。但是如果大霧天氣持續的時間非常長的話,大霧又極有可能以其他形式散去了,這樣壹來就不會降水,空氣也就會比較幹燥,之後降水的概率就更加的小了,再加上冬季容易刮大風,壹個冬季的幹燥得很也是正常的。
小編有話說:俗語,是古時候人們通過對生活和勞作的觀察,發現自然的規律而產生的,在當時用來指導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是經過時間驗證的,並且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加入新的知識,不斷接受新的驗證,從而不斷完善,成為指導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工具。
俗語的本質其實就是對人和自然的各種關系的思考,雖然可能和現在的天氣有壹些出入,但是還有著壹定的科學價值,所以我們在面對這些諺語的時候,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結合現實生活去感受諺語的魅力,這樣才能體現出諺語的價值。所以大家可以在有大霧的時候觀察壹下過後幾天的天氣情況,看看是不是符合俗語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