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同的關註領域:
儒家的仁只關註這個世界;佛教的“慈悲”是為了壹切眾生,追求西方極樂世界,不僅是為了人,也是為了六道中的天、人、獸、鬼地獄。基督教博愛追求天堂,實現靈魂的凈化和升華。換句話說,佛教和基督教追求的是壹個虛幻的世界,而不是世俗的世界。
2.不同的焦點群體:
儒家的仁,對人類的關懷,儒家五經裏所有的思想都只是在講人的規範和倫理;佛教的慈悲,關註壹切眾生;基督教博愛是為了所有的生物,人類動物,花草樹木。
3.不同的實現方法:
儒家的仁愛思想分為五個層次:仁愛、自愛、愛親、兼愛、仁者與宇宙壹體。根據“愛是貧窮的”原則,先愛自己的親人,然後由內而外,由近及遠地傳播給別人,這就包括了我們今天常說的:人與自己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
佛教慈悲在於擺脫貪愛煩惱,把虛假的感情變成純粹的智慧;信因果,提因果真,輪回苦,佛傳八萬四千法,以適應不同基礎的眾生,希望大眾解脫。
而基督教的博愛,則是通過無限的付出,獲得靈魂的升華。
擴展數據:
儒家是指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子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學,在總結、概括和繼承夏商周尊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完整的思想體系。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這是他自己的思想精髓。
基督教將其信仰的全部真理和核心概括為愛上帝(妳應該全心全意地愛主——妳的上帝)和愛自己(妳不應該報復或責怪自己的人民,而是愛自己)的最根本原則,並將愛的法則視為最偉大的法則。所以基督教也被稱為愛的宗教。
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創造命運。佛教主張壹切法都是因緣而生,所以命運也是因緣而生。壞的命運可以通過種下善果來改變。既然命運可以通過慈悲、修煉和懺悔來改變,那就不壹定那麽不可改變。
百度百科-基督教
百度百科-佛教
百度百科-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