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農村老人主要還得靠子輩養老,如果孝道式微,相當壹部分農村老人可能會陷入“老無所養”的困境,被迫孤獨淒涼度晚年。
令人欣慰的是,現在已經有不少地方結合本地實際,逐步通過鄉風建設、孝道基金、慈孝協議書等方式,重新激活後輩心中的孝道觀念。
值得註意的是,在農村“空巢化”、異地分居、隔代同居成為農村普遍的家庭構成時,農村養老不僅是社會問題,也是經濟命題。當前,不少農村都面臨資金嚴重匱乏、社會力量參與不足、敬老院條件簡陋等現實短板,亟須通過各種方式補齊短板。
記者通過研析基層現實,探索重振孝道、智慧慈孝的先進經驗,為實現農村老人“身心並養”提供壹些值得借鑒之法。
“量化”的慈孝協議為行孝提供保障
“睦親慈幼、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記者多次赴浙江仙居調研慈孝文化建設,或許這裏的探索能為破解農村孝道式微和養老問題提供壹個範本。
政府的倡導怎樣得到農民的認同?首要壹點,在農村的“街頭輿論”中,除了誰家更有錢的比較外,如果說誰家生了個不孝子,肯定在村裏擡不起頭。仙居巧妙地抓住了“孝道”這個在傳統文化中浸淫最深的話題做切口——提倡孝道,無人反對,這就為形成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奠定了基礎。
用慈孝協議,為孝道提供保障。孝道的內容越具體,越容易形成標尺。比如,仙居縣下各鎮黃梁陳村,將子女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寫入該村的《慈孝協議書》,對村民行孝進行了“量化”。
村幹部說,當時村裏正在實施新農村建設,每戶村民須在提交申請獲批的同時簽訂《慈孝協議書》後才能建設新房。如果壹個兒子不孝,該家庭在村集體福利享受、宅基地審批、黨員評議、入黨培養及村幹部選拔上都會受影響。
當今社會處在壹個新的轉型期,當外出打工、異地分居、隔代同居成為農村普遍的家庭構成時,子女能否孝敬老人、如何孝敬老人,成了壹道難解命題,需要社會***同來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