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當然要吃元宵。這種習俗最早見於宋代。北方人稱之為元宵,南方人稱之為“湯圓”,都是為了團圓,希望全家團圓和睦。元宵的傳統做法是將豆沙、芝麻、山楂等餡料用糯米粉做成圓形,北卷南裹。煮後香甜可口,近年又創新了鈣奶、鮮果等多種新口味。元宵節壹大早,天津的大喬路元宵、西湖路鈣奶湯圓等地就開始排隊,送禮、品嘗,十分火爆。
正月十五賞燈,也就是俗稱的“元宵節”。顧名思義,這壹天有放燈籠、賞燈籠的習俗,起源於漢代的佛教活動,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傳統的民間慶祝活動。孩子們提著燈籠到處跑,路邊的燈展紅火而美麗,許多人會選擇燃放孔明燈籠來祈禱。
天津楊柳青古鎮的燈會規模盛大,每年都吸引許多市民前來觀看。白天,妳可以參觀時嘉四合院,體驗年畫的民俗。晚上,當明月當空時,街道上充滿了五顏六色的燈光。每組燈籠都有各種各樣的形狀,或與十二生肖的主題相匹配,或展示舊俗的魅力。高聳入雲的宮燈,大金魚的靈氣,盛開的聚寶盆用來燃放煙花裝點著整個古鎮。
早年送燈籠,天津有個習俗,正月十五舅舅要給外甥送燈籠。這就是歇後語“侄兒打燈籠——照舅舅(老)”的意思。燈的造型講究送“鴨燈”,諧音“卒”,表達舅舅對外甥的美好祝願。
猜燈謎猜燈謎是元宵節的另壹項重要活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猜拳活動。後來人們把謎語寫在燈籠上,就成了“燈謎”。因為它寓教於樂,老少皆宜,所有地區都會在元宵節舉行猜燈謎活動。燈謎包羅萬象,人們熱情參與,為這個節日增添了歡樂和智慧。
蒸刺猬和老鼠的饅頭另外,老天津衛人會在正月十五蒸刺猬和老鼠,還會熟練地做出“刺猬扛元寶”的圖案。刺猬的頭會被轉移到屋內表示會攜帶元寶進入屋內,象征著財運亨通。
從正月十六到正月十六,大家都要出門“走百病”,意思是通過散步來擺脫“百病”。在舊社會,它主要是指不出門的婦女經常在這壹天穿著紅色的化妝品和花哨的衣服去購物,有些人甚至要為孩子摸指甲。後來隨著婦女的解放,這種習俗成為大家健身的新理念和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