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傳統節日和中原幾乎壹樣,只是節日的方式略有不同。
在春節的第壹個月的第壹天,福建人早餐吃長壽面(面條)和年糕,這意味著長壽和每年的高增長。自明代以來,福建就有春節上墳的習俗,尤其是第二年的初二、初三,華門巨姓大多帶著老少掃墓。莆仙地區把初五定為“大年”。據說在明朝的除夕夜,日本人突襲、焚燒、掠奪。第二天第二天把敵人趕出去後,難民們又以壹定的速度回來了。第二天和第三天,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收死人,無心拜年。所以約定明年初二為祭日,互不登門拜年。在第四和第五天,他們將彌補新的壹年。所以從那以後,莆仙地區每年都是初四晚上補大年初壹,然後初五補大年初五。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在福建,壹般從正月初十開始放燈,十五後停燈。元宵節是迎接和崇拜神靈和祖先的盛大儀式。福州等地流行迎土地神、臨水夫人;閩南俗稱三公皇帝鐘天官十五歲生日,流行迎天官。元宵之夜,福建盛行婦女為子女祈福、求偶的習俗。福州、廈門等地的無子女婦女進入寺廟燒香、提燈籠為子女祈福。廈門等地無標記的女生還故意偷家裏的菜和春帖,導致被罵,以為有壹天會結婚。
清明節,福建人祭祖吃清明?嘿!踏青歸來,柳梢屋檐,不祥。端午節,福建別稱“五月節”、“午日”。盛行劃龍舟;吃粽子,作為禮物送給他們。家家戶戶都把雄黃做成管,燒在房子墻角;孩子喝雄黃酒,敷耳鼻,泡蘭花湯;掛ai插pu。這些活動旨在治療鬼魂和疾病,並祈求安康。
福建的中秋節,主要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俗稱“鬼節”。在中原前後近壹個月的時間裏,福州定期舉行全村酒席,宴請親朋好友,以演技娛鬼神,俗稱“做半片”。閩南壹帶常被稱為“普渡”或“元中”。盛宴路有食物和鬼魂。晚上用竹竿照亮天空,幾根樹枝連著,看著像星星。
祭祀祖先和神靈,賞月和吃中秋月餅是福建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閩南沿海中秋節前,有小孩建塔、燒塔小孩的習俗。關於這個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認為,沿海僑鄉自古就有很多背井離鄉的人。中秋節,點亮烽火臺,是為了照顧遊子的親人,召喚遠方歸來的意思。在閩北和閩東,中秋節也被視為掃墓祭祖的日子,稱為“秋節”,禮儀與清明節相同。
冬季的至日節在福建被稱為“冬節”,有“冬節大如年”的說法。主要的民俗活動是圍坐搓圈、祭神祭祖、祈福消災。在閩南,“冬季至日俗,互不道賀,謂之‘亞歲’。每次祭祀其神社,春米都是圓的,這叫‘添年’。把米粘在門上叫做‘費’(《廈門記錄》(道光)卷十五)。莆田地區,冬季節日盛行掃墓修墓的習俗,禮儀與清明相同。
除夕是農歷年的最後壹夜。福建俗稱大年初壹、大年三十、大年三十、大年三十。其中,祭祀神靈和祖先是壹年中最重要的儀式。通常壹大早,大殿前就擺好供品,燒鬼拜天地之神。儀式結束後,放鞭炮,走出去。第二次,在“嶽父祠”前擺上供品,點上香燭,燒紙錢祭祖。最後,供品擺放在屋前地板上的木板或桌面上,點上香,燒上紙錢,祭祀壹些野鬼和無主孤魂,俗稱“下界領主”。除夕夜的家庭聚餐,俗稱“吃年夜飯”或“圍爐”。最後,是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