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是壹種泛世界性的文化現象,它是壹個民族的自畫像,也是壹個國家的文化縮影。與中國壹衣帶水的日本,是壹個面具大國,其繁多的品種和優秀的制作技巧,世界早有公認。這些年我壹直從事面具藝術研究,多次應邀赴日本訪間,有機會對日本的面具進行實地考察。 日本人對面具的研究已經積累了很多成果,無論是在書店、圖書館,還是博物館、神社,到處都可看到令人驚嘆不已的面具書籍和面具實物。從考古資料來看,日本早在繩文時代(約公元前1600年),就有貝殼和泥土制作的面具,但是在後來的發展過種中,逐漸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特別是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有許多面具的原形均來自中國,著名的日本皇室珍品“蘭陵王”面具,就出自中國樂舞《蘭陵王》。相傳北齊蘭陵武王高長恭,面貌秀美,類若女人,他嫌自己貌不威武,不足威敵,所以打仗時佩戴面具。《教坊記》雲:“大面出北齊,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貌若婦人,自嫌不足以威敵,乃刻木為假面,臨陣著之。”貞觀四年,日本舒明天皇遣使來華,遣唐使中的伎樂師大量引進大唐樂舞,樂舞《蘭陵王》被遣唐舞生帶回日本後備受寵愛,天皇慶祝皇太後四十大壽於清涼殿大擺酒宴,時年八歲的貞數親王親自習舞《蘭陵王》,可見《蘭陵王》樂舞在日本十分流行。
日本的面具大致可分為伎樂面、舞樂面、行道面、追儺面和能樂面。 伎樂又稱“吳樂”,是南北朝時我國吳地流行的民間樂舞,於推古天皇二十年(公元612年),由僧人味摩之傳入日本,通常在佛法會上表演。在鑒真和尚弘法的奈良東大寺,每年佛誕節和盂蘭盆節都要舉行伎樂會。東大寺正倉院是日本有名的國寶珍藏地,內有“吳女”面具,系吳國公主,其造型面龐豐腴,頭梳雙髻,壹副大唐女子的富貴之態,是典型的唐代少女裝扮。而中國這種造型面具在民間枚不勝舉,江西萍鄉儺面“梅香”,似“長安女兒雙髻鴉,隨風趁蝶學夭邪”。 舞樂實為唐代歌舞雜戲,唐時稱“燕樂”或“宴樂”,用於朝廷宴會。公元686-697年傳入日本,主要用於表現貴族生活,其表演典雅、貴族化,藝術性很強,分有左舞和右舞。左舞為唐樂、天竺樂和林邑樂,有《蘭陵王》、《撥頭》、《采桑老》、《蘇莫者》、《秦王破陣樂》等舞目。右舞為高麗樂和渤海樂,有《納曾利》、《新烏蘇》等。正巧壹月二十二日東京淺草公堂公演《宮中雅樂》,我慕名前往觀摩,其舞臺布陣大有唐代“坐部伎”和“立部伎”遺風,絲弦鼓笛壹坐壹立分置兩邊。《蘇莫者》也實為唐時風行於長安的潑寒胡戲《蘇摩遮》,舞者佩戴面具,身著蓑衣,手中執桴,舉手投足仍有中國傳統戲曲遺韻。面具造型也是典型的中國猿猴相。
上一篇:六禮三儀名言下一篇:內容營銷和傳統公關的區別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