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織錦最早應該出現在唐代,那時便有傣錦向朝廷進貢的記錄,體現了農耕社會男耕女織的分工。其實,直到現在,傣族人結婚時,都要有傣錦織的床墊,也就是最原始的“席夢思”。即使不會做的人家,也會請人織。
在以前的傣族宮廷,對每個村子都有進貢的分工,如曼亂點村便是專門為宮廷織錦的村子,它是歷史上有名的傣族織錦村,被版納州命名為傣族織錦之鄉。
傣錦,即傣族的織錦,是流傳在傣族群眾中的壹種民間工藝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數民族特色。主要產地公布於傣族世居的雲南德宏、西雙版納、耿馬、孟連等地的河谷平壩地區及景谷、景東、元江、金平等縣和金沙江流域壹帶。傣錦反映了傣族農耕社會的面貌,在許多其他民族農耕社會相關的手工藝都消亡的時候,傣錦就顯得特別珍罕。
傣錦是少數民族織錦之壹。當地稱“娑羅布”。漢代傣族屬“哀牢”。傣錦也有棉織錦和絲織錦二種。棉織錦基本用通緯起花、絲織錦則既有通緯起花有斷緯起花。棉織錦以本色棉紗為地,織以紅色或黑色緯線。德宏地區傣錦常用紅、黑、翠、綠結合。圖案有獅、象、孔雀、樹木、人物等。織幅壹般33厘米,長度約50厘米,多用作被面,亦作工藝美術裝飾織物。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傣錦是壹種古老的傳統手工紡織技藝,圖案設計是通過熟練的紡織技巧創造出來的,多是單色面,用緯線起花,對花紋的組織非常嚴謹,織造時傣族婦女將花紋組織用壹根根細繩系在“紋板”(花本)上,用手擋腳蹬的動作使經線形成上下兩層後開始投緯,如此反復循環便可織成十分漂亮的傣錦。
設計壹幅傣錦,需幾百乃至上千根細繩在“紋板”上表現出來,倘若結錯壹根細線,就會使整幅傣錦圖案錯亂,可見傣錦的工藝要求極嚴。
傣族人早在唐宋時期就會用棉線和絲線織傣錦。南詔時期,地方官員把傣錦作為上貢朝廷的禮品。作為壹門非常古老的紡織工藝,傣錦對花紋的組織有著自己的嚴謹。傣錦織工精巧,圖案別致,色彩艷麗,堅牢耐用。
多以白色或淺色為底色,以動物、植物、建築、人物等為題材,所織孔雀、駿馬、龍、鳳、象、麒麟,特別是鳳凰展翅、大象、馬、塔等圖案,分別代表著吉祥、力量和豐收;寶塔、寺院、竹樓、寄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些寓意深遠五彩斑斕的圖案,充分顯示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今天,傣錦工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得到了發展和提高。除了制作統裙、挎包、床單、被面、窗簾、手巾外,還設計制作出了傣錦屏風、沙發墊等新品種,以其鮮明的色調、瑰麗的圖案,受到國內外人士的喜愛。
您可能還會喜歡:
黎族奇葩傳統的織布染布技藝
哈薩克族民族文化的音樂特點
揭秘:歷史悠久的哈薩克醫學
哈薩克族曲藝形式的壹種:鐵耳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