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中醫啟蒙》講述了中醫的整體思維和學習方法,引導大家對生活、工作、人際關系等周圍壹切進行感受、體會式的觀察和培養,培養最基礎的感知能力。 現代人由於社會生活豐富,脫離了自然節奏,能量就比較差,這就是壹切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 健康就是“常”。“常”是自己與社會處在相對和諧的關系中,能量陪伴著人體保持自然常態的節奏。而養生和調理,是盡可能地去找自己安心和舒服的狀態。健康人要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方、與合適的人、合適的方式做合適的事情,這就是我們平時真正需要的養生。
關於治病的方法,書中列舉了很多例子,有的需要醫生和自己配合,並不需要吃藥,其病就能自愈。而有的需要配合醫生,通過特殊方法進行治療,病情才能緩解。看完治療部分充分讓我感受到中國經典中醫和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當然書中有太多的亮點,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壹點:大家為什麽要潛心學習傳統文化,了解中醫,是因為它能給我們打開壹個更加遼闊深遠的世界。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去判斷壹個人和壹件事的時候,我們習慣於邏輯思維理性分析,但這不是唯壹的。在我們傳統文化裏,還有壹個更高階的認知方式,是理性“過腦”之後,更為重要的感性的“走心”。比如我們的書畫、詩詞、中醫、武術,升階的方法很難靠高智商的大腦、靠純粹的記憶分析和累積的學習獲得的,更多靠的是“心”,靠心領神會,靠“頓悟”,更多的是身體本能層面的“慧”。我們的傳統文化強調“抱樸”、“守拙”,就是強調回歸本心的更高階的認知方式。當妳減少用腦,開始用“心”,妳就進入更高階的認知方式,就能慢慢開啟內心的“慧”,回到本心最清澈的直覺。本心清澈,開啟了“覺”,就像壹只貓碰到另壹只貓,不需要多想,互相看壹眼,就能知道彼此能不能靠近,能不能合群。
今天再次看了本書之後使我感覺中醫是否入門,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壹是是否認識到排病反應,二是是否意識到中醫治病主要在神氣兩個層面。認識到了排病反應,就不會治病只看癥狀。而認識到了中醫治病主要在神氣兩個層面則能夠理解,為什麽神農本草經要把365種藥分成上中下三品。因為神農本草經的上品主要是治神,中品主要是治氣,下品才是治形。中醫認為調神為上,其次調氣,最下調形。本書將排病反應與神氣形模型這兩個概念講得非常透徹,無疑是中醫愛好者壹本非常好的讀物。等過幾個月自己參學的培訓班結束再來看此書,相信壹定又有新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