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劉備知道了他臨死托孤的事,告訴諸葛亮:阿鬥可以幫他,如果幫不了,就由他代替。
諸葛亮立刻哭得死去活來,說壹定要全心全意幫助。
但對於劉備托孤的場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把歷史當成小說的人,認為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話是肺腑之言,感人至深;習慣陰謀論的人認為劉備在帳後說謊,諸葛亮危在旦夕。
但這兩種觀點都是膚淺的私人因素或陰謀因素,缺乏對當時背景的了解和歷史的視角。
從政治制度和政治傳統來看,會發現壹個問題,劉備和諸葛亮都不是。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關註的是什麽?經典君主制度?。
首相?很多時候都不是正式的官方名稱,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稱呼。比如戰國的宰相,漢晉的三大臣,唐三書,桐平章,宋代的參政,都是宰相。
壹個真正的宰相,必須有權討論政治權力,同時監督官員的執行。明清兩朝的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因為不監督官員的執行,所以不是真正的宰相。
可以說,從商周到漢代,無論法家、儒家、墨家、雜家,都壹致認為皇權(君道)和臣道應該嚴格分開,更確切地說?君臣之道不同必治,同道必亂?。
經典的君主制度歷史悠久,但對皇帝和宰相的要求非常高。皇帝要克制自己的權力欲,不能為了獨霸他人而將手伸向具體的政務。宰相首先要有足夠的政治才能,然後敢於拒絕皇帝的無理要求。
諸葛亮作為劉備壹生的大臣,應該是劉備對他嚴肅的政治意願。他有深厚的制度背景,受制於經典的君主制度。他不是黑幫換老大,所以劉備絕對不會在背後埋伏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