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曾說,他壹生中有三次激動:第壹次是在法國看印象派大展,第二次是在安看霍去病墓前的石雕,第三次是參觀南洋漢畫館。他說:“我差點在漢朝祖宗面前跪下。”“它的藝術精神和魅力足夠驚心動魄。那種粗獷的手法,準確凝練的表現,把紛繁復雜的生活場景和現實形式總結升華為藝術形象,細微的細節統壹為大膽的幾何圖形和強烈的節奏感。很多關鍵的、基本的藝術規律和法則,都是西方後印象主義開始探索的寶藏。”
歷史學家簡伯贊非常重視漢畫像石。他指出“...南陽地區發現了大量的石像,壹些學者開始對石像進行藝術研究。我覺得除了古人的遺物,沒有比繪畫和雕塑更能反映歷史上社會的具體形象的史料了。同時,在中國歷史上,再沒有比漢代更好的時代把現實生活和民間故事的形式刻在石板上了。漢代的石雕都使用尖銳低矮的淺浮雕,這些浮雕真實地描繪了手腕,尹樂或漂浮著它所描繪的題材。風景亭臺惟妙惟肖,人衣疏影動;壹些歌舞畫面中表現的形象,不僅能使人看到古人的形象,而且幾乎能使人聽到古人的聲音。”“如果對這些石像進行系統的搜索,它們幾乎可以成為繡像的壹部漢代史”。
藝術大師林風眠稱贊:“漢畫像石是中國繪畫的傑作。”他進壹步指出:“漢代畫像石應該是中國藝術的主流。”
中國漢畫學會會長馮其庸有壹首贊美漢畫的詩:曹澤崛起為英雄,甘昆與他浴血奮戰。韓家的成就是在指和畫。
當代藝術創始人張教授在談到漢代畫像石藝術時指出:“其奇特的想象、巧妙的結構、嚴謹的造型,標誌著中國繪畫藝術的成熟,成為中國藝術發展的壹個重要裏程碑”,“中國繪畫壹直強調的魅力和力量,在這裏找到了最早的源頭。”
著名文史專家田炳凱說:漢代畫像石是後人最取之不盡的味道。它是無聲的畫,有形的詩,雕琢的夢,磨人的挽歌;它是兩千年前的畫報信息庫,是漢代先民留給後人的無聲教誨。後人仰視是不夠的,還要閉目聆聽,去思考,也許是為了連接和斷絕幾千年的種族和文化紐帶。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江蘇省分會副主席王為南陽漢畫題詩壹首:漢代畫風千變萬化,巧奪天工。我們以手中的筆為恥,把它塗成綠色和紅色的時候總是懵懂無知。
魯迅先生在談到南陽漢畫像石的價值時說:“我對秦代的文物也是茫然的,不知道有專著的文人的生活狀況...所以我覺得還是看看漢代的石雕比較好...漢朝的風俗和秦無的很不壹樣。看完他們,我還是會進入場景,看到他們,聽到他們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