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博山黃連峪村:參天黃楝千年古柏深山流古意

博山黃連峪村:參天黃楝千年古柏深山流古意

文/圖 記者 王曉明 王兵 趙博文

黃連峪村坐落於博山域城鎮石門風景區內,地處章丘、萊蕪、淄川、博山四地的交界處,南、北、東三面環山,西臨青楊河下遊的龍門天池,村域面積1.7平方公裏,村莊占地500畝,山林面積2500畝,住戶150戶,整個村落平均海拔600米以上,是博山區海拔最高的“中國傳統古村落”。

7月15日,記者壹行人來到黃連峪村,幽幽村間小徑偶爾有村民往來,雖然天氣炎熱,但在山林綠意覆蓋下的山村卻是安寧祥和。在56歲的村民孫秀蓮眼中,大頂寨七十二間樓舍、長工舍、養馬廄、染坊井,都是村子頗具代表性的地方,也有壹段段的 歷史 和傳說留在村子的壹磚壹瓦當中。

參天黃楝為村子賦名 染坊古井訴說魚水情

“黃連峪”,乍壹聽這名字與“苦”有關,其實不然。

黃連峪位於博山城西北18公裏處,據村民介紹,黃連峪山豐林茂,因早年間村域內黃楝樹繁茂叢生,所以將村名定為“黃楝峪”,因“楝”字太過繁復難寫,便漸漸演變為“黃連峪”。據資料顯示,在明崇禎十二年的《山神廟碑》和清乾隆四十壹年《淄川縣誌》中均有黃連峪之村名,也由此可以推斷,自明成化元年之前,黃連峪便已經有人居住。行走在村落中,擡眼望去,諸多樹木參天矗立,體型碩大,也訴說著村子的古老 歷史 。

除了黃楝樹,古井也是村內的壹大特色。據傳,明末年間,因旱災嚴重,村民為救災而傾力打井。現村內古井有6眼,除其中1眼已經填埋外,其他5眼古井依然在正常使用中,也正是由於資源豐富,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的軍服廠專用井水配以黃楝樹的汁液,用獨特工藝染制土黃色軍服,所用井眼也被稱作為“染坊井”。

時至今日,當年的兵服加工廠已經難辨蹤跡,但是“染坊井”仍保留完好,掀開井口處的遮蔽物,井壁幽長,井水平靜,似在訴說著當年的軍民魚水情。

兩區***修“友誼街”千年古柏守護山村

黃連峪村被風景優美的九鼎蓮花山環抱。村民住房分布於山谷之中,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村內的房屋多分為兩層,上層供人居住,下層則是飼養牲畜或存放糧草。墻體多用雕刻精致、紋理美觀的青石砌築,房頂為斜坡形,房檐平斜探出,均以優質平板石構築,在不少民房的屋檐上,還能看到精致的花鳥題材雕刻印記。

從染坊井沿著石質小路前行,村中的壹棵古柏令人矚目。據介紹,這棵柏樹樹齡在千年以上,直徑超過3米,高度超過20米,樹下則是村中的山神廟與名為“友誼街”的石碑,67歲的李欽樹表示,石碑是當時村裏整修道路時,張店、博山兩地修建,為紀念此事,將道路命名為“友誼街”。

大柏樹下是村內“官屋”所在處。明清時代,老官屋是當時官員和家族長等辦公議事的地方,在官屋西側的墻體上,砌進墻體內的兩塊石頭上記載著修葺官屋時的房屋功能用處、提供地基者等信息,落款壹則在清光緒元年,另壹則則是在民國十七年。

在古柏東側,沿路前行,則是村內有名的“長工房”,由大門不難看出當時長工房的規模宏大,進入之後,雖然年久失修,多數房屋僅存主要面貌特征。據傳,明朝時期,黃連峪的鄭氏宗族為官宦之家,雇用了大批工匠和農耕人員,為便於控制和管理,為其修建了住所,即長工舍。建築中石雕石刻隨處可見,上院、下院工舍36間、工棚3處,占地1.5萬平方米,規模宏大。其中長工住工房,短工住工棚,可見具有嚴格的管理制度。

  • 上一篇:十大撕心裂肺的古代仙俠小說
  • 下一篇:廚房竄味漏煙,怎樣設計才能徹底避免這些問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