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古代“開學典禮”有哪些儀式

古代“開學典禮”有哪些儀式

1、第壹個環節是“正衣冠”。

古人有雲:“先正衣冠,後明事理。”在這個環節裏,學童們壹壹站立,由先生依次為學童們整理好衣冠。《禮記》有雲:“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先正衣冠,再做學問,看來這是古人們的***識。

2、行拜師禮。

拜完孔子,再拜先生。而拜先生時,學生向先生贈送六禮束修,六禮包括: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蓮子,寓意為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為紅運高照;棗子,寓意為早早高中;桂圓,寓意為功德圓滿;幹瘦肉條,是用以表達弟子心意。之後,便是學生間互相鞠躬,表示互愛互幫。

3、凈手凈心。

行過拜師禮後,學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將手放到水盆中“凈手”。“凈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壹次,然後擦幹。洗手的寓意,在於凈手凈心,去雜存精,希望能在日後的學習中專心致誌、心無旁騖。

4、朱砂開智。

朱砂開智也叫朱砂啟智或朱砂點痣,是開學儀式中最後壹道程序。具體做法是先生手持蘸著朱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壹個像“痣”壹樣的紅點。因為“痣”與“智”諧音,朱砂點痣,取的其實是“智”的意思,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學生日後的學習能壹點就通。

5、填寫“親供”。

相當於新生入學登記表,寫下自己的“年齡、籍貫”。由於當時沒有照片,所以還必須在“親供”中註明“身中(即身高)、面白、或有須、或無須”,再由老師統壹整理後送往各個學院。

擴展資料

古代的大學

中國古代大學可以說是從太學到國子監逐漸發展的,漢代太學的建立,標誌著我國封建官立大學制度的確立。漢武帝時,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漢武帝遂在京師長安首設太學,太學也是歷史上第壹座設在京師的全國最高教育機構。

隋煬帝時,太學改為國子監,但國子監內還同時設太學。唐、宋兩代太學與國子學並存,且形成壹套比較完整的學制。到元、明、清三代開始,不設太學,只設國子學或國子監,國子監既是國家的最高學府,也是全國教育最高的行政管理機構。

太學和國子監是古代封建政權培養精通儒家經典官吏的,學生畢業即可步入仕途,因而古代有“學而優則仕”之說。此外,所學課程也迥然有異。太學中初設五經博士,專門講授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

太學所關註的只是人文領域中的壹部分內容,其他自然科學和醫學等專業並未涉及。太學的學生被稱為“博士弟子”或“太學弟子”,東漢時還有“諸生”、“遊士”,西晉時有“禮生”、“寄學”、“散生”、“弟子”等稱呼;國子監的學生則都叫“監生”。

明代監生分為四類,稱作四監;清代分為十類,稱為六貢四監。明清規定,只有貢生或蔭生才有資格入監讀書,所謂蔭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監的官吏子弟,此種蔭生亦稱蔭監。

參考資料 人民網-古代“開學典禮”有哪些內容?

  • 上一篇:廚房裝修風格
  • 下一篇:古代科舉小說全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