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人物畫,筆墨互為用。筆裏有墨,墨裏有筆,紙上有筆。不僅傳神,而且抒情傳神,還彰顯個人風格,遠比山水花鳥畫難。
其中有壹些肖像,名為《盡情歡樂吧》,都是把人物放在最容易表現其氣質和性格的特定景物中,具有不同於普通肖像的特點。同樣,中國畫中的人物畫和人物畫也有很大的區別。在傳統繪畫中,人物畫和人物畫的創作對象都是人,都是以客觀的人作為觀察對象和創作素材。但轉化為藝術形象時,肖像畫比人物畫更具體。首先,肖像畫強調真實性。肖像畫必須描繪壹個客觀的、具體的、特定的人,壹個真實的存在於現實生活或歷史中的真實的人。人物畫可以通過概括、綜合甚至想象,創造出不具體的、類型化的、甚至虛構的人物形象。古代人物畫非常重視“真人”,古代稱之為“畫像”、“寫照”、“寫影”。很多關於人物畫的理論也是以觀察和刻畫真人為創作出發點的,比如東晉顧愷之的“以實對實”理論,南齊謝赫的“物的象形”觀念。另外,肖像畫的社會功能和作用主要是拍攝現實人物,再現客觀現實,發揮認知功能,同時作為紀念、祭祀、警示的圖像,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傳統人物畫講究寫前立意,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胸有成竹”。藝術家往往憑主觀印象進行創作,所以不太在乎形象和外貌的真實,而刻意追求形似。雖然傳統繪畫中人物的比例有壹些規矩,如“立七、坐五、坐三半”、“三庭五眼”,但總體來說,人物畫在外形上是扭曲的,不像人物畫那樣嚴謹。
另外,傳統人物畫中的群像比例是由地位和等級決定的。比如群像中的皇帝又高又大,而他身邊的侍衛又矮又小,從審美角度來看很不舒服。